存世的一对春秋时期“齐侯壶”的铭文里有“洹子孟姜用气嘉命”的句子,其中的“气”字就写作后者,其他发现的金文也有写作qì,可见在不断的演化中由初单纯的象形,转变为《说文》小篆中的qì,主要原因是古人为了方便辨识,把qì上下的笔画都进行了弯曲。
《说文》“气,云气也”。段玉裁注:像云起之貌,引申为凡气之称。意思气的含义引申为一切气体的通称。既可指大自然的天气、节气、雾气,也可指抽象的气氛、福气,更可指人体的卫气、营气、中气,而后者是学特有的概念,这里的气是存在于人体的无形的精微物质,维持着脏腑功能,常常与“血”对举,并称“气血”。
先说卫气。卫气是与营气相对而言,卫气是运行在人体体表,起到护卫周身、防御外邪的气。如果卫气虚,人就很容易感受外邪而生病。举个例子,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中医认为是肺卫气虚,病人在气候剧烈变化时,或者突然吹了冷空调,容易发病,就是因为卫气虚,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差。一般说来,卫气虚的人,普遍容易感冒,也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这类患者要有意识地多洗热水澡,注意饱暖,用冷水洗脸等等。同时,每天早晚让人有节律地拍打后背,有助于提高卫气抗邪的能力,可能是因为循行在脊中,有助于振奋阳气,这个手法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尤其有效。
营气是运行于人体脉道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卫气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内经》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意思是营气与津液调和,注于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了血液量的恒定。中医认为,汗液就是营气推动与卫气共同作用,使津液流出汗孔的。受寒时浑身发冷,毛孔闭塞,就可以采用发汗的方法,推动营气与卫气奋起抗邪。所以,中医不是治病,是治人,使人本身潜能激发出来,达到病去自安的目的。
中气是特殊的概念,严格说来,是脾胃中焦之气,中医把存于肾中的肾精称为先天之本,相对的脾胃之气就称为后天之本。所以,中气在人体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决定一些疾病的预后。古代中医家总结了几种死证:呕不止、泄不停、水谷不入……病人如果出现这些情况,预后都比较差,因为这预示着病人的中焦脾胃之气已败。同样,医生治疗中要注意维护病人的中气,不要轻易用攻下或者过于苦寒的药物。很多女孩为了,常常自己服用一些泻药,又盲目节食,结果导致闭经,甚至患上不孕证,也是不注意保护中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