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壶友对大小红泥的看法
紫砂的名称,多因循传统。跟着矿源种类不断丰硕,传统划分方法的局限性就日益显现——概念混乱,及由此带来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通说以为,红泥,是按烧成品颜色分类的紫砂。这个定义至今没有发现纰漏。但假如倒推,就会发现题目良多,同称红泥,此红泥与彼红泥从矿料、泥性、到烧成效果,都差异很大,不得不细分。
首先,红泥分为大红泥和小红泥两大类。大红泥,矿料就是红的,石英含量高,属于砂质岩。成品除颜色外,与紫泥相同。小红泥,矿料土黄(有些是青黄,有些是嫩黄),属于黏土类,尽管矿料也呈块状,但属于泥质岩。泥料很黏,收缩(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比例大,制作工艺要求较高,烧成率低,轻易开裂。
看见矿料,大红泥与小红泥很轻易区分,但对于无缘见到矿料的泛博消费者来说,只能从成品上来鉴别。大红泥,砂性重,颗粒脉络清楚,透气性好,有泡养效果;小红泥,黏土性,烧结后磁化,没天然颗粒感,不透气,泡养效果微小。为降低工艺难度、增加透气性,一般会经由物理方法进行处理:掺砂。生砂,即泥料干燥后再磨成一定目数的粉;熟砂,即初步烧结后再磨成粉。有经验的玩壶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来(掺熟砂,颗粒圆滑;掺熟砂,颗粒凸显)。但不管是用通粉仍是掺砂,小红泥作品细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皱纹。但是有一种小红泥,砂性比其他小红泥较重(但也不如紫砂),这就是黄龙山小红泥,一般分布在黄石和紫砂矿层之间。
常见的小红泥有黄龙山小红泥、红卫路小煤窑小红泥、赵庄山小红泥(存世量很少了)、川埠小红泥(实在红卫路、赵庄山,也应该属于川埠)、浙江梅山小红泥、安徽广德小红泥。在小红泥中,又有一种很嫩很纯的,鹅黄色,为小红泥的精品,矿源很少。为示区别,称为朱泥。
大红泥,常见的是红皮龙、降坡红泥,但是相对来说矿料存世也很少(实在前几年出矿良多,但是被滥用,现在觉得好了矿源却没了),现在价格都比较高。大红泥中最为稀少的是大红袍,假如别的大红泥是肉汤,大红袍则是肉汤浓缩而成的味精,矿源极为稀少,更由于俞国良的一把四方传炉而身价不菲,不管是原矿仍是泥料,市场上根本见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