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以做出诊断。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典型文氏现象的诊断标准
①PR间期逐渐延长加QRS波群漏搏,结束一次文氏周期。
②文氏周期重复出现。
③PR间期增量递减。
(2)非典型文氏现象的诊断标准
不论非典型和变异型文氏现象的心电图如何变化,其基本特征是QRS波群漏搏后的第一个PR间期总是或多或少的缩短,漏搏前的PR间期总有或多或少的延长。这两点是二度Ⅰ型房室阻滞的基本的标志。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是PR间期固定加部分心室漏搏。
治疗
1.无症状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因阻滞的位置不同治疗也不同。当阻滞区位于房室结者(如绝大多数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通常不需治疗,但需定期随访。
当阻滞区位于希-浦系统内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须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以及对症处理。并应考虑心脏起搏治疗。
2.有症状的(特别是有晕厥史者)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不论其阻滞区的位置如何,都应积极治疗。如系房室结内阻滞者,心率过慢,可口服或皮下注射阿托品。阿托品有直接改善房室传导、减轻房室结与房室束上部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功能。
但也有例外,经运动或用阿托品后使心房率加快后,Ⅰ型房室结内阻滞反而加重。也可用异丙肾上腺素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缓慢滴注(注意调节剂量),以及使用氨茶碱等。
3.儿童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在儿童不应当认为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是良性表现,因为一些研究表明儿童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约有50%日后可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部分患儿可有晕厥发作。故对这类患儿应加强随访观察。
4.急性心肌梗死时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不常发生于前间壁心肌梗死,一旦发生,表明有广泛的希氏束、浦肯野纤维损伤,易发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对于发生于下壁心肌梗死者,通常不需处理。但如心率明显减慢或有症状者,可用阿托品口服或皮下注射。或口服氨茶碱片。但个别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者可突然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故应密切观察。
5.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性心律失常
例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也应积极处理,尽快控制室上性心动过速。
但对有心动过速者不能用β受体阻滞药、洋地黄、普鲁卡因胺等有抑制房室传导系统的药物。这给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人主张用超速心室起搏治疗,但对心房颤动的疗效不能肯定。
也有人主张采用低能量(50~100J)直流电复律。如复律后仍有再发倾向,可考虑用小剂量奎尼丁维持疗效。
6.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偶发室性期前收缩
可不予处理,如果系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常为严重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先兆,可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利多卡因使其消失。此外,洋地黄中毒时所致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立即停用洋地黄、严密观察。如心室率很慢,可考虑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以提高心率。
如无低血钾时,应避免补钾。治疗方法基本与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相同。另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伴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但QRS波群不宽者,心室率为45~50次/分,可以严密观察。
但当心室率低于40次/分时,且频率不稳定或伴有低血压者,可试用异丙肾上腺素。对于QRS波群宽大畸形者,应高度警惕其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必要时应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或永久型心脏起搏器(例如并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或休克时可用起搏治疗)。另外,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结语:看完了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对于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应该都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了吧!其实想要治好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不难,只要我们谨遵医生的吩咐,就可以成功的摆脱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困扰。祝愿大家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