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授,都是先教桩法和步法。当年杨禄禅先师入宫府、旗营教拳,亦是先桩步后拳法。
“桩”和“步”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重要环节。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有十八种,即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敛步、追步、冲步。
歌诀曰:“坐曲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
前辈练拳先练桩功筑基,下肢增力量,身体稳固。如若不练“桩”、“步”功夫,下盘无功,重心易偏。
《十三势行功新解》中有“其根在脚”之说,就可以证明只练拳掌不练脚,是练半截子拳。拳论要求“形于手指”。
拳谚强调,“七分看脚,三分看手”,“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脚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步法的基础功夫,是授拳时的首要课目。
杨澄甫师《太极拳十要》中的第四要注重的就是“分虚实”。陈微明先生则更明确地提出,“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太极拳的虚实练法也多数体现在桩步练法上。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和右脚上, 那右腿和右脚为实,左腿和左脚为虚。
若全身皆坐在左腿和左脚上,那左腿和左脚为实,右腿和右脚为虚。
虚实能分,转动轻灵,毫不用力;虚实不分,迈步全滞,自立不稳,易被人牵动。
再例如,意念集中在右脚,右脚为实,左脚为虚;意念集中在左脚,左脚为实,右脚为虚。
这是两脚的分清虚实。传统杨式太极拳对步法要求进退转换、虚实分明,沾地就是实,一松就是虚。
虚实变化,越缓慢越 松沉越好
例如,前进步法必须先提前进的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足尖斜下垂,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变为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脚落实。
后退步法则是先提欲后退的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脚尖斜下垂,缓缓后伸,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落地,全脚落实。
左右横行,均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落地,全脚落实。
行拳灵活与呆滞,全在步法上调整。迈步时必须先将一侧胯根微向内收,该侧腹部充实,坐稳一腿,固定重心后,另一腿缓慢地弧形迈出,膝关节微曲,保持灵活。
落脚时注意方向角度,转换时膝尖外撇、内扣,脚跟左旋右转,不可稍有紊乱。步法是行拳之根,“定步”须沉气稳实而不飘浮,“动步”须轻灵活泼而不重滞,步步有根。
杨式太极拳有十八种步法,每一种步法都是划圆走弧形,绝无直来直往的走直线步。“迈步要 轻灵,落步要稳健”。
王宗岳师在《太极拳论》中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一警句用来警示后辈。近年来,有一些练家对他的“差之毫厘”之说,仍是懵懵懂懂,不明就里。
须知,这个“差”就“差”在脚下。授拳习拳一定要纠正脚法。人们常说,“学拳容易改拳难”。
在习拳之始就须认真严谨,力求步法的方位、方向、角度和幅度准确无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