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 细谈武术与教育的关系(3)

  相对而言,功息相依,动静相间,这种融合性的动功修练,可视为武功修练中的“中乘”;而无意识或少意识,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动功练习,虽高于体操却类似于体操,当属武功修练中的“下乘”。

  在很多武术中,“功”多通过“拳”来展现,“拳”是“功”的表现形式。武当山下素有“十年的拳术九年的功”,又有“拳无功不立”的说法。由此可见,“功”在武术中的地位之高、位置之要、作用之大。“功”与“拳”之间既独立又相融。“功”相对“拳”而言,“功”多属单式单操,形式单一,不强调外形展示的连续性。

  在现实生活中,“功”缺乏观感,但对技击与养生则实用性强;而“拳”是功架动作的连续性反应,在动作运转过程中,体现一种运动风格,给人们以艺术享受或美感,便于激发武术爱好者的兴趣并具有易记性特征。或多或少的受这个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练拳的人多于真正练功的人。

  练功的群体多局限于中老年体弱多病者和有一定武术造诣的武术工作者、研究者和爱好者。但是,要说明的是,不管转多大的圈,费多大的力,练拳者终的归宿还是要回到练功上。正如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也就是说,没有单一专势的功法训练,如果一味地单纯追求拳架姿势,是难以终达到道家所言“修性养命”乃至更高境界的。

  在现代的生活中,越来越少见有人谈论起武术了,现在的人们对于武术的了解,也就仅仅限于金庸古龙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现在网络上各种武侠小说所描述的内容,其实这个不得不说实在是一种误解,因为小说电视剧等等为了吸引来更多的观众读者,往往里面都是虚构的很多,很难真正描述到武术的真义。

  武术的入门

  一、武术不可自专自用,固执不能。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圆转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神意涣散。身外形顺,无形中自增力感;心内中和,无形中自增灵感。练至功行圆满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灵则身轻如羽,武术入门得其妙道,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不思可得,无形而生成神奇,力活气顺,虚心实腹,久练自达化竟。

  二、不可心躁气浮,急于求成。心不静则神不宁,心肾不交则神气不通。心要静,心静神自宁,神宁心自安,心安气自行,神气相通,万象归根,静练出真功,功夫长进快。静养灵根气化神,处处静,时时静,行立坐卧不离静,静中求动生太极,不静不见动之奇。

  三、不可不知养,太极不太和,欲速则不达。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广州武术不懂养,百练功不长。十年练拳,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以养为本,以慢为宜,慢练为养,养气、养神、养性、养身;快练为伤,伤气、伤神、伤心、伤身。须清心寡欲,平心静气,太极太和,自然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之境。

  四、不可心存打人念。否则,心动神去无所依,神杳气散无所归,好勇斗狠失心和。妄念一起横气生,肝气不平,阴阳不和,火水不济,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练拳时,一志凝神,主于敬,养其诚,洗心涤虑,平心静气,一念无所思,一物无所著。

  五、不可努气用力,努则力刚易折,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畅,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则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总要力活形顺,圆满无亏,积柔成刚,一片神行。

  六、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全身僵直,否则气逆得而上,不能归于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且心肾不交,神气不合。阴阳不和则万法不至。周身放松,脊柱竖直,松腰敛臀,松胯圆裆,虚心实腹,则中气贯通,太和之气才能浩行。

  结语:上面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关于武术与教育的意义,以及一些无数的入门技巧,我相信只要看完,了解了无数的一些意义之后,你一定会改变从前对于它的一个模糊错误的认知,武术是一项值得我们后人发扬光大的一门学术。

中国武术 武术健身 武术教学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香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配菜。经常可以看到煮...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复发作是否给...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渐的扩大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