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有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现在很多年轻人也是太极拳的忠实粉丝!如果你长期坚持练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修身养性。吴式太极拳是很多人都爱练习的一派,练吴式太极拳就要懂得吴式太极拳的套路。
练吴式太极套路的四大问题
一、中正问题
如果你想要练好吴式太极拳,首先就得懂得练习吴式太极拳的套路,以及懂得中正。
广义地说,由不同原则、思想甚至可以是互相对立的矛盾的双方,融通协调,后产生一个恰到好处的点。
这点能满足不同方面的要求,做到这点是正确的,超过它或不及它都将损害原则,那是错误的。简言之,能无过不及,正好达到这一点,这就是中正。
在很多的吴式太极拳经典著作中,对于吴式太极拳的中正都有详细的理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立身须中正安舒”;今人常把它理解成“身体须正直安舒”,—把“立身”等同于“身体”,“中正”等同于“正直”。
正直标准是身躯直竖与地面垂直,百会与会阴在一竖线上,认为盘架子时身体一定要保持正直。这种认识在吴式太极拳界相当普遍,已根深蒂固到把它尊为“规矩、准则”的地步。
众所周知,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各式吴式太极拳里,像海底针、栽捶、斜飞势等式,及杨澄甫、吴鉴泉、杨振铎弓箭步都不是身躯直竖与地面垂直、百会与会阴在一竖线上的。
二、呼吸问题
在练习吴式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呼吸的节奏。
“快练是拳,慢练是功”,说得是凡快练的练的是拳,练习过程要突出一招一式的技术含义。凡慢练的如吴式太极拳,练的是功,练习过程要突出对每动得力感的体认。
快慢相间的陈式、杨式和吴式的快架,个别动作快练是要突出动作的攻防意识,慢练匀缓连绵时要突出对得力感的体认。
凡做攻防想象时,动作由小到开大到发劲,是取呼,发劲前取吸。凡匀缓连绵时,取自然呼吸。
慢练,匀缓连绵的走架,它不像快练,不是练拳练的是功,所以拳式中不存在某招如何去攻击,某一手法如何去化解。
要说有攻击和化解,那就是式式势势都在化解,也同时都在攻击,这是内家拳法的整体观和整体效应。
三、内气问题
气功功法各异,有些讲究体内内气导引,如大、小周天功,有些立足“人身无处不丹田”,对于体内诸如胀、麻、冷、热等气感不做导引,任其自然发生或消失。
少部分人练气功气感微弱,甚至练很长时间没有气感。导引内气、任其自然或气感不能感知,于强身健体效果难分仲伯。
气功用于技击,其效应与用于强身健体时的情形极为相似,内气被导引、不导引和不能感知,于技击几无二致。
直白地说,外气伤人不可信,内气在技击时的作用几乎为零,国内外搏击现实即为明证。
有人抗击打能力强或奇强,是内气作用还是靠千百万次的煅打?泰拳手的硬度世间少有,靠煅打;自由搏击选手的硬度靠煅打;吴式太极拳手的“硬度”靠千百万次劲力的搓揉,百炼成钢。
心窝为人体薄弱部位,其抗打力的培养有两个可做比较的练法。一是意念导引结合硬棒抵心窝;另是不导气引气,直接硬棒抵心窝。
只要循序渐进不操之过急,效果几无二致。如果没有硬棒抵心窝或其他形式的力的煅打,只凭脑子用功,只凭引气导气,导上一辈子也无用。
四、腰的问题
从武术谚语“形意拳、八卦掌、太极腰”中可看到腰在吴式太极拳里的地位。人们都知道腰在吴式太极拳术中的重要,都知道腰尤要灵活。问题就出在这“灵活”两字上。
“气为旗,腰为纛”。纛是古代军队里的大旗,大旗稳定军心,一般是竖着不动的。“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轴一般也是不动的,起承接、主宰作用。只有腰的“不动”,才能保证四肢的“灵活”。
走架时,一动无有不动,四肢动度为大,躯体动度次之,腰小。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真动,才能确实做到主宰全身。
每举手投足,不能有强化转腰的想法和念头,根据拳式需要严格腰的动度,不要画蛇添足特意增大转腰幅度,更不要在教习时“转腰”两字不离口。
松腰、着意腰隙是真谛,转腰不妥。灵活是建筑在沉稳之上的,腰的稳稳重重,才能得到四肢躯体的活活泼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