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懂得用劲的技巧。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通过练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40式杨氏太极拳。
太极劲的练习方法和技巧
习拳者的梦想都是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如何能做到呢?首先就是要掌握劲的技巧,下面我们具体学习一下劲的练习方法。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太极就是在一开一合、一呼一吸的鼓荡之间。太极讲求,四正四隅,抻拉拔扯,上拔下拽中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虚领顶劲。
太极拳并不是越慢越好,慢是方法而不是目的。太极生万象,乃是万拳之母,其根源是佛家密宗禅法的一个支流。习太极拳者,与人交手时凭意念顺化其势,引进落空,同时迅速出手,达到力点时猛烈震击对方。伤其内脏,这一点是和外家拳不同的。
练好太极劲首先要做到气沉丹田,只有做到气沉丹田,才能巧妙的做到劲的收放。
练习太极劲应该松下来,精神放松,身体能松多少,松多少,不强求,松而不懈。上拔下拽,中空,劲在两头,周身是大丹田。练的是混元一气。
练习时应该遵循“树式”练功法,即脚是树根,头是树稍,躯干是树干,指尖表皮是树叶。树根向下扎,树干树梢向上拔,枝杈树叶节节贯通,向外生长。式子在转换时,要去找那个转折点,即阴阳转换之间。
脚上的感觉式子转换时,有橡皮揣子抽吸的感觉;腿和身体,在做动作的时候,被抽起来了,整个身体成为一个整体;手和胳膊:手要空,胳膊也要空,才能引进落空;胯要沉下去,髋关节有脱离独立,运活自如的感觉。
练习太极推手要求粘连相随,而其中则是有劲链接,表现出太极拳的柔和美。
大约3个月以后,身上有如虫动的感觉,表皮和内部脱开了,肢体如蛇般的蠕动,脊柱和肋骨可以活动了,身体明显变的轻灵了。小腿也变的有感觉了,在走路的时候,有腾云驾雾般的感觉,内力先到前边,后到两侧,后到后边。
注意这一切都是用自然的,来自身体内部的感觉来练的,不是用意念引导,更不是用外力了。
内力出来后,身上会发出有无坚不摧的劲力,出手力度和方向角度无关。比如,在一个不适合发力的角度和姿势下,也能发出强劲的内力,即穿透力和震撼力。
发力的部位也不仅仅局限于手足头肘膝胯了,而是周身可发。身体会有腾飞的感觉,窜跃能力明显增强。这就是:“有朝一日功夫成,奥妙无穷非等闲,虽然不是真罗汉,也算一个自在仙。”
40式杨氏太极拳的六种劲
神形合一的意念劲
太极拳是强调内外兼修、形意兼练、形神合一的优秀拳种。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要求在“意念”指导下的内气鼓荡、出肾入肾,催动拳势或如日丽风和行云流水,或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或如搏兔之鹘起于九皋,或如捕鼠之猫专注一方。
这种意念主导下意气力、精气神完整合一的“意念劲”,其“意念”不是通常所指的意念、意识、思维、思路,而是一种“意念主导下意气力、精气神完整合一”的功力超常、魅力超常的“太极内功”。这与拳论所说“用意不用力”的“意”,其内涵是一致的。
松腰松胯的丹田内转劲
太极拳以丹田为周身劲力源泉。练太极拳就是要通过外形拳架的“着熟”带动松腰松胯、丹田内转、丹田做功,腰胯在行拳中走立体横8字,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之后实现以内带外、以气催形,内气鼓荡气敛入骨,腰不动手不发,内不动外不发。
没有丹田内转、丹田做功的拳架就是“空架子”,就是“单摆浮搁”。太极拳真正意义上的强身健体也就在于它的丹田做功。
杨式太极拳名师杨振基要求演练太极拳时要“腰的动作多些,手的动作少些”,其中“腰”的概念也就是松腰松胯,以腰带手,丹田做功,以内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