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太极拳是内家拳,在练拳时,要求在松柔的基础上,做到形正、气顺、意静。能静才能松而不懈,能松才能气沉丹田,气贴脊背,上虚下实,放松而入静。
习拳者只有做到凝心静气,摒弃杂念,精神内守,动中处静,静中寓动,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才能协调一致,方能体悟太极丹田功的意境。入静必松柔,太极拳之要求松柔人手,日久才能积柔成刚,刚而复柔。
有心求柔,无意成刚,方圆相生,刚柔相济。须知柔中之刚才是真刚,柔中之快才是真快,至柔才能至刚,至柔才能至快。所以,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前提。
二、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备条件
太极拳运动要求“汗而不喘,动而不累”。练习拳架必须全身放松,意静神凝,虚领顶劲。如用拙力则处于紧张状态,肌肉持续收缩,压迫血管,增加血流阻力,抑制血液流量,机体容易疲劳。
只有放松,才能使血液正常流通,减轻肌肉收缩压力。只有放松,才能心静。心静能防疾祛病,强身健体,有助于调节神经,通畅血脉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平衡阴阳;心静有助于引导吐纳,呼吸深长,增大肺活量,提高呼吸器官功能。
心静还能排除心理障碍,忘却忧思,没有得与失的顾虑,没有名和利的困惑,有助于保持乐观情绪;心静还能缓解紧张,振奋精神,永葆心理青春。拳谚说:“心静才能养精,精足而气充,气充而神沛。”
诗云:“静则生阴动生阳,阴阳结合气血畅,坚持不懈勤锻炼,不是神仙寿也长。”
三、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保证
第一,要自我调节思想人静
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
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
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摒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练拳时动作要轻灵,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
真正做到听之至细,动之至微,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不求静而自静。
第二,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
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纲。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
通过拳架(套路)的外在形式,循序渐进,工整规范地把拳理拳法的意识表现出来,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势随神移,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意念贯穿每个套路及动作,意念不息,动作不止。心静与用意引导是辩证关系。只有心静才能做到用意念引导动作。反之,用意念引导动作,能进一步做到心静。
第三,要用太极桩功来调整意念,静养灵根气养神
人身是一个太极。太极桩是根据太极拳运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采宇宙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道法自然,身心兼修。人生的存在,在于精充气足神全,祛病延年在于养内修身扶正祛邪。
太极桩法的修炼是培养精气神的法宝,太极桩法的动作要求松、活、静、自然。习练者要保持四松(即身松、骨松、意念松及视野松),同时做到三调(即调息、调心与调形)。
息调心自安,要用意念吐纳把呼吸调整到深匀细长的程度,要使精神高度入静放松,排除杂念,形正气顺,气顺神宁,身体松弛,促进经络畅通。若每天坚持十五分钟,天长日久,就会自然形成意念力。善养生者静谨守,精气神合修身心。
第四,要松柔练拳慢行架
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这是演练太极拳的必然所向和高要求,是太极拳难练的一点。也是衡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功底如何的重要方面。
习练者要把身心置于安宁舒适的状态,要做到身正体松,心静柔和,阴阳转化。其中,身正是人体的一个基本状态,行拳动作要稳健,腰基要坚挺,步伐要虚实分明,重心要稳定,站立要平衡,进退旋转要轻灵圆活,不歪不斜,不前倾后仰。
行拳动作要均匀,不匀就不可能心静。全身上下要内外配合,行拳过程要保持匀速,动作之间衔接要顺和、连贯,拳架高低要适中。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它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
演练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不仅不以“速度取胜”,而且还应“以慢制快”,只有这样才容易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和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结语:综上所述,松静在练习太极拳中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太极拳的练习也正是因为松静,才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只有心静才能够达到体松,体松才能够达到养生。做到松静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很大的益处,能够缓解我们的身体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