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厚厚的记载内容了,太极拳一直是我国的骄傲,太极拳的特点不仅吸引了很多国人,很多外国朋友也被我国的太极拳教学所吸引,太极拳的套路更是大家喜欢练习的健身运动,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吧!
再论太极拳的传统与现代的演变
传统的太极拳能否用时间来规划呢?其实也就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后之说。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太极拳的认知也有很大的变化。
人们在传习、演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会发现,来自同一地的传授者,传授同一拳,其拳套乃至拳技方法相差很大,若用太极拳音像制作品,相互间进行比较,不仅在传统的套路程序上有不同,尤其在技术技法上差异更大。
其实这也不奇怪,试想一个师傅带十个徒弟,十个徒弟对师承的理解不同,潜心研究的程度不同、拳技演练的功力不一样,创新、变革早在其中,虽然师出同门,而所练技艺已各异。
一传十,十传千都是不便的动作,不能说流传的就不是太极拳,对有太极拳考证并无多大意义。
后来者,不论师承如何?那怕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但在未背离传统太极拳运动的基础上,潜心研究编创出来的套路,而被公认太极拳家的也大有人在,流派的形成或已在演变中了。
可见,有所变化,变革无须指责。就近代而言,在民间改编出许许多多太极拳的版本,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可以说从传统套路中删繁就简,或添加进新动作,虽与原“传统拳”相去甚远,然自称之为“正宗”,却也不少见。如果我们从另一侧面看,也有值得重新认识、评价这些拳套与技术的地方,它们大多在原有“传统拳”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并留下许多痕迹,也浸透着创新者的心血与智慧。
因此,仅以存留下少数有根有据的太极拳套方为“传统拳”,其它均排外,似乎太过自闭,对套路的改编,是形式,如果在运动特点、演练的技法上仍未脱 “拳格”,那么,应框在“传统拳”之范畴。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体育部门组织太极拳创编,为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术竞技运动制度的确立后,依据“太极拳竞赛规则”由现代太极拳家们在原“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智慧创编而成的“48式太极拳”“太极拳竞赛套路(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42式)”。
“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为民间选手编创的“竞赛太极拳套路”,更加贴近传统太极拳。推出的现代太极拳套路。,毫无疑问。与"传统太极拳"相对而言有新的动作技术和难度要求,也曾被传统太极拳的“卫道士”抵制过。
而几年之后,人们还是接受了。所创编的太极拳为“传统太极拳”,也是无可厚非的。当年在武术太极拳竞赛场上难度较高的套路,如48式、42式太极拳,42式太极剑等,成为运动员们展示太极拳技能、功力的角逐地,並涌现出一批至今还留在太极拳习练者心目中的丁杰、陈思坦、王二平等“太极王子”;林秋萍、高佳敏、李荣梅等“太极金花”。此后,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发展,更多民间高手也大胆尝试进入了过去不敢问津的竞赛套路领域,成为太极拳的新高手。
然而,此时上述套路却又淡出赛场,取代的是为应对“武术入奥”,套路中带有目前民间太极拳习者难以完成的“指定动作”。我认为,“传统太极拳”是对“竞技太极拳”相对而言的。
广义些讲,己退出竞技场上的原竞技太极拳套路,回归传统赛场了,可入“传统太极拳”范畴。由此可见,就套路而言,并非以传人、套路、传授时段等,作为是否属传统太极拳的依据。而“传统”应以是否保留传统演练的风格、特点、技法等为依据。说到传统太极拳,也顺带说一下太极拳的流派。
近有学者指出,近些年来,一个重要现象出现,是不断有新的流派衍生出来,海内外都是如此,大有门派越来越多、“大师”纷至沓来之势。
有人统计在原有的陈、杨、吴、武、孙等几大流派之外现在至少增加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流派,有的名目怪异,令人茫然不知所云。
拳家中有习武数十年,颇有练拳的功力和技术,也有研究的心得,而创编的套路中不乏有优秀的创新拳套,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传播,或许会产生独创流派的思路,此动念,其实並不为怪。但殊不知,仅此并不一定能成其流派,一般人会支持这种热心太极拳事业,又有果敢、创新精神的武术人。
正确看待太极拳的现状和发展
想切实解决太极拳在发展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是发展和继承的关系
近年来,太极拳出现了空前发展的大好形势。这些发展,给太极拳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