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功能失调(主要是阴阳气血失调),元阴元阳受损,影响人体生长和发育功能。肾主水功能失常则全身水液代射障碍。
太极拳要求“刻刻留心在腰隙”,首先要动作导引对肾进行了“自我按摩”,运动后消化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加快,又通过气之吐纳修练,后天之本与宗气得到充分补充,进而也对肾中之元阴、元阳进行了补给,即所谓练后天补先天的作用。
同时通过导引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加强,有利于肾蒸腾气化的主水功能。太极拳对气的养、蓄修练,本身就是对主纳气的修练。因此太极拳对中医所说的肾系病人,也能起到良好的体疗作用。
在中医经络学中分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太极拳以通任督二脉为基础,要求 “以气运身,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讲“运之于身、发之于毛”。
故而通过太极拳的导引吐纳,自然而然地调节了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这样可以消除经络气血盛衰不调,和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等致病因素。
练拳有年者可使气由经络--经筋--皮部,由里及表,由表至里无微不至。久而久之,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四、情志调节
中医学认为清志活动是以脏腑为功能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认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人体情志的变化异常能导致气机逆乱,从而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和损伤。
太极拳前人曾被称之为“知觉运动”,其原因在于其锻练是与人意念感觉分不开的。初练习者要注意动作是否正确,再者要注意在练习中掌握每一个要领。
如是否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等等。然而这只是初步的以意导体,以后渐渐地还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太极拳用意方法是用意控制人体的动作和内外运转,排除杂念,求得虚静。
据研究,在练拳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这种相对的意静使人在练拳时把一切烦杂思絮抛在脑后,全神贯注于拳中,故而在练拳后不但能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而且长期锻炼更能让人心胸开阔、情志健康。
另一方面太极拳对神经功能调节,也有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以上所述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五、物质代谢
有关方面从两组老人骨骼及动脉硬化发生率研究资料的差异来看,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以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影响是良好的。
通过锻炼前后的检查发现,经过五到六个月锻炼后,血中蛋白的含量增加,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却明显减少,而且动脉硬化的症状也大大减轻。这些都说明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良好影响。
六、消化系统
由于太极拳运动对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而改善其他系统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
因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因而起到促进消化作用。它能预防便秘,对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
结语:通过上文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太极拳的调节机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太极拳是我们中华名族的瑰宝,在医疗、文化和健身领域都影响深远,我们应将其传承下去,不仅传承它的技击,同样也要发扬太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