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有很多,如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怎样练好太极拳呢?我们今天议论的是内在感觉决定能否练好太极拳?掌握太极拳的注意事项,随着太极拳练习一下吧!
内在感觉决定能否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内练一口气,当内气形成的时候,腹部会有股暖意,并感觉到气沉丹田位置。
独属太极拳的特殊感觉藏在太极拳传统的名称里。过去,人们称太极拳为“绵拳”,称太极拳爱好者所从事的运动为“摸鱼”运动。
这些称谓不怎么正规,却形象地描绘了太极拳内在的奥妙——行功走架时要“神穆穆,貌堂堂,气象浑沦,虚录具一心”,其情其景,其内其外,或缠绵悠悠,或隐隐约约,犹如在水路摸鱼,犹如在天地之间寻找一片柔和的温馨。
太极拳不是一种表面功夫,而是一种深层功夫,内力决定太极拳境界,要想练好太极拳,就要练好内在。
其实,这是在做一种若明若暗、时隐时现、恍恍忽忽的内里运动。这种运动是把神意气形所产生的内在感觉互动为阴阳变化,而这种阴阳变化,需要在时间的积累和身心深处的揣摩中来自然呈现,因为,这种微妙的内感很神奇,如果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能反复地揣摩这些内感,则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太极拳练习者,甚至会永远在太极拳门外徘徊。而没有内感的太极拳运动,老前辈们称之为“空描”。
意思是说这个人内里边没有东西。以太极会天机,阴阳互根来演化宇宙变化之真髓,从某种意义上讲,练太极拳时的内在感觉如何,是关乎太极拳练习者能否真正窥测到太极微妙,能否全面提升身心健康水平,能否步入太极拳至高境界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所有的练太极拳的人都会出现内在的感觉。
这种感觉的有与无、多与少、强与弱,与练习者练太极拳的时间长短有关,与习练者是否能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有关,与习练者对太极拳阴阳的关系是否了然有关。
太极拳的内在就是内功,习练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有助于内功修炼,常练太极拳能增加肺活量。
内在感觉含意深远
当然,由于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及人的身心状态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体现在行拳走架过程中,相同师传的弟子之间的内在感觉并不是一样的。这也是太极拳后来分为许多流派的重要原因。
太极拳的内在运行方式
1、物体与人的动平衡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重心的概念,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个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重心偏移了支撑它的底盘时,就会倾倒。
陀螺在旋转时产生转动惯量,不断变化的各方向的离心力形成对称产生动平衡。此时,由于它的重心垂线与中心线重合,陀螺仅以轴端接触地面,就能保持稳定转动。
重心是否在物体上,这个可以根据体积和比重计算的,如果是同质量而且对称的物体,其重心就是在物体的中心位置。
以台球为例,他的重心在圆心,当杆子击到球面中心点,其作用力贯到球的重心,台球就顺着这两点的延长线滚出。如果,杆子击到球的侧面,它就偏转。
同理,人站立时,重心点大约在腹部中心,但是,由于人体的形态在运动中是变化的,所以重心也随着变化。
2、太极运动中的动平衡
经过长期基本功、站桩和打太极拳的训练,身体应做到以下要领:虚领顶劲、收颔、竖项、含胸拔背与松腰落胯、气沉丹田同在,达到身体上下对拉拔长。裹臀、屈膝、圆裆、双脚趾抓地,使两腿如富有弹性的“悬臂梁”托住身体,并予调正。
用身价支撑两侧相对称的沉肩、坠肘,像天平的方式保持身体的平衡。腰是太极拳的主宰,带动全身螺旋转动。
由于人是双脚着地,当身体扭转到一定幅度就会被自锁,而太极通过身体的虚实变化,达到“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做到立身中正,运转自如。具体过程为,当腰向左转时,依次带动胯、左腿逆时针转动至左脚,通过全身各关节的曲率变化及力度调节,左脚底对地面碾转中不断改变着力点,使左脚起到一个的轴端作用,让身体经左侧过渡旋回,身向左转,其作用力促动胯及右腿反向顺时针转动,使重心沿“∽”路线逐渐向右移动。
当重心移到右侧,腰向右转,再经右脚,使身右转推动重心沿着“反∽”轨迹向左返回。重心左右移动的方式相同,唯方向相反,来回的运行路线连成一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