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的检验阶段,也是每位习武者必经之路。太极拳的特点是以静制动动中求静,学习太极推手具有很强的实战功能,可以当做防身工具,下面随着太极推手学习一下。
浅谈太极拳推手中的动中求静
以静制动,动中求静是科学辨证关系,阐明了动与静这对矛盾在太极拳中的阴阳关系。
它是指导太极拳推手取胜的重要理论和法则。静者,心静也,心态平衡也。
推手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胜负观,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武德。切忌好高骛远、求胜心切,一心只想压倒对方而心急浮躁,应该抱着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良好心态。
调整好心态,就会头脑冷静,祛除杂念和思想包袱,始终保持头脑冷静,思想高度集中的备战状态。
冷静地观察,感知(听劲)和分析对方的着力点,劲力的大小、方向、长短、虚实等特点,扬长避短,采取对策进而做到肢体松沉、轻灵柔活,周身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静若狸猫捕鼠,待机出发”,“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
先人而至,占据先机,取得控制对方的主动权,这样根据对方的动态,采用技法就减少了盲目性,容易击中对方。万一我出招未能奏效,由于对方的被动也不至于对我还击。
例如对方双手推我胸部,我即意识领先,松沉坐胯,双手用开劲,将对方来劲化开,乘对方被我拨根、身体前倾、想要抽回手调整重心之机,我立即双手向前发出合劲,将其发出。
静是为了更好的动,在太极推手中,双方都在力求主动,始终处于动的状态,但是动也要有度。
动得合理,就要掌握“动中求静”的法则,决不能轻举盲动,“动中有存于静,静中有寓于动”。
欲动必先致力于静,在推手双方动态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头脑清醒,意识领先,在意气统领下,审时度势,调整好自己的重心,做到虚实分明,缓急相应,动中有稳,稳中求变,变中有序,内外协调,节节贯穿。
知己知彼,随遇平衡,“精神能提得起”,“神宜内敛”。“一动无有不动”,“动时如江泻海啸,涛浪腾空,又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得机得势,则不失机势,主动进攻。
得机而尚未得势,即已得到对方呆实之处,也要发动进攻,拳诀说“得实不发艺难精”,即是此意。得势不得机,一般来说也可进攻。当处于败势情况下,须分析掌握对方情况,如对方听劲好、反应快,腰腿功夫又好,就不能轻举妄动。
如果要出手,绝不能一发无余,孤注一掷,陷入被动而不可自拔。出手是为了试探对方,讨得消息,再作决断。
有一次一位强悍的中年人与我推手切磋,搭手后双方粘连缠随,缠绕不停,我用右手粘住对方右腕,左手置于对方左肩后方,为了试探对方,迫使对方作出反应,我突然先出招,右手采彼,彼即随进身用靠。
此时,我已得机得势,立即身体左转,同时左手勾带他的左肩,右手随身协调,迫使其后跌倒地。
当我不得机又不得势之际,决不能轻易出手,盲目进攻,而要采用引进落空、走化招法,等待机势的到来,或创造有利的机势进攻。拳经云“能动能静,拳道之圣也,动而不静,拳道之病也”。“太极动极生静,静极生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太极拳推手的技巧
一、转移力点,引劲落空
例如对方将力作用于我身上某一点前推时,我于同一点以反的方向进行对抗,那么,力大者前推,力小者后退。如果我反抗之点舆对方作用之点并不重合而有一个距离,那么,势必产生力偶而发生旋转。
又对方双手把力作用于我横于胸前之右臂,我即使右臂放松,同时以左手加力于对方右小臂,并用腰旋劲,使封方作用点转移而失势,产生旋转的力偶,在这个力偶的作用下封方立即上身前倾双脚浮起,这样就能轻易地把对方推出。可见,转移力点,引劲落空是太极拳克敌致胜的一个重要法则。
练习太极拳要保持中正安舒,即身体要保持正直,否则在练习中容易出现歪倒的现象。
二、掌握重心,随机应变
当力大者攻我,我不能让他打中我重心。他打中我重心,我必跌出。我走化他,要使他找不到我的重心。我粘逼他时,要使他失去重心,则我一发劲,他必倾跌。
在推手中,双方都设法破坏对方的平衡,使之倾跌。为避免重心被封方擎中,就要善于走化。首先,应保持身腰一条线(即身腰中正,不前俯后仰),营对方用力压迫时,便以腰为轴,向左右转化,随时变换重心,使彼力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