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练习太极拳的好处非常多,通过练习太极拳能保持身体的协调性。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气色好,太极拳的特点是阴阳虚实的变化,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吧!
太极拳与道家阴阳学
太极拳的创编不仅结合了中医经络学说,还有道家的阴阳学,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演练都体现的阴阳的变化。
阴阳鱼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充分的注解了太极拳,而又放之四海皆准!因为很多种类的武术都可以用阴阳鱼来注解。所以说嘛,古人的智慧不一般。
就吃东西而言:咀嚼起来有快有慢、有轻有重、嘴则有开有合。然而轻、重、快、慢又都是为了吃东西,次等情况可说是“对立统一”啊!难道一顿饭下来等于打了一套拳吗?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能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能降低摔跌的风险。
也正因为如此,“阴阳”并非是诠释太极拳的重要标准。阴阳学仅仅是太极拳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说仅仅死抱着书本研究阴阳鱼,那根本不可能练好太极拳。
纯粹的养生不能提高技击,而过渡的追求技击也不可能实现养生。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这二者达到微妙的平衡,那才是拳的高深之处,切不可生搬硬套。
另外有些拿太极拳大搞迷信的人,通常也是从阴阳鱼入手的。太极拳并非什么“算命拳、易拳”。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通过练习太极拳能探讨古人的养生思想和保健方法。
太极拳的内外关系
内外关系比较复杂,首先要求内外一体的整体劲。其中重要的又是内动带外动,即内不动,外不动。
腰不动,手不发;大小动作均要求丹田带动。同时,外形动作的熟练,又促使内部(丹田)运动。
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内外互济、互用。
其次是要求做到呼吸与动作相济,内呼吸(丹田)与外呼吸(肺部)相济,做到内气、内劲与外形动作相协调,顺遂,内气的周天开合与肢体的动作开合要一致,切忌内动外不动或外动内不动。
内外关系,还有一个意与形的关系。有的拳种重意不重形,甚至要意不要形。而陈式太极拳则是既重意又重形,要求形神兼备,要求意、气、力、精、气、神高度统一。
从更高的境界要求,太极拳应该把肌体锻炼与性格、气质修炼统一起来,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炼。
因此,打拳时还要注意眼神所向,注重意念力的培养,使精、气、神完美统一。
太极拳的左右关系
“拳者,权也。”(陈鑫),打拳过程中要使自己身体象一台秤,随时保持左右平衡。
其方法就是“左发右塌,右发左塌”,“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凡是右手臂发下沉采劲时,则重心必须偏左;左手臂发下沉采劲时,则重心必偏右。
左手往前发劲,右时要后称;右手向前发劲,左时必然后称(如“掩手肱捶”后发劲)。双手同时向右发劲(如“六封四闭”动作三),左臀必须下沉;双手同时向左发劲时,右臀必然下沉(如“第二金刚捣稚”动作二)。
总之,逢左必右,逢右必左,以随时维持自身平衡。切忌一头沉,跟头棍;切忌左右歪斜,左右摇摆。
此外,在左右关系中,还有一个左右与中间关系问题。即不论向左向右运劲、发劲、都要保证不失中,保持中盘中正安舒,维护“大本营”的稳定。象下棋一样,老帅不能轻易离位。
因此,左右手常常是有一只在中线(胸前、腹前、眼前,或两膝前中线),就是为了不失中。
再次,发劲时还有左右一体之要求,即右拳向右前发劲,左拳(肘)必然向左后称劲,这时开胸合背,左称之劲通过脊背传导至右拳,使左右在螺旋中发劲整体若一(如“掩手肱捶”动作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