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是非常强调的,只有先学会放松,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太极拳,那么我们在练习中如何才能实现放松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做相关的介绍,希望大家在此之后可以有所学习。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放松的要求有哪些,才能进一步实现这一目的。
放松主要是对肢体动作的要求,入静则是对大脑思维活动的静化规范。练太极拳首先要做到肌肉放松,只有这样才能使动作轻柔、气血运达畅通。当套路动作纯熟后,就要尽可能使骨骼放松、内脏放松、筋腱放松、大脑放松。
真正的入静是大脑的极度静化,万念皆空。这种状态只能在高级静功的某一时间段出现,一般难以达到。因此思绪的单一化就成了入静的代名词,比如意守丹田、气沉丹田、以意领气、以意导行等,都可以视为太极拳的入静方式。
当然,这些方式也是需要大家好好学习和把握的。
放松和入静既是两个不同方面的要求,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只有很好地做到肢体动作的放松,才能有效地进入入静的状态,才能在大脑静化的状况下体认内气的运行和内劲的走向。反过未,大脑的入静又能促进套路演练的放松效果。
放松和入静对养生和技击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养生来说,若能将放松和入静有效地融入延绵不断的各种招式中,则可起到培养锻炼内气的效果。所谓内气即中医所讲的元气、中气等。
这种气就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一种能量物质。内气越充盈,人的活力就越旺盛,免疫力就越强,就可百病不侵。内气不足时,人体的免疫力则低下,就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由此可见,这种气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内气的聚集地是穴位,内气的运行通路是经络。太极拳法通常将丹田、劳宫、足三里、涌泉、百会等几个重要穴位作为内气的聚集地。做到了放松和入静,既可使内气在聚集地产生与强化,又可保持其在经络中的畅通。
太极拳的意守丹田就是先要聚集下腹部位的关元穴及周边穴位气机,待此气机强化至自然发动之际,就可下行至会阴、尾间,然后上行至命门、玉枕、百会,后再下行经天突、膻中、神阙,回归丹田,此即人们常说的打通了小周天。当达到了气随意行、气随行动的效能后,即达到打通大周天的境界,此时则完全可以起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太极拳的放松和入静对技击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功力与招法应用两个方面。
功力即内家拳所称的内劲或功夫。虽然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但如果没有功力作后盾,又如何去拨动千斤呢?对于任何动物体而言,力量的产生来自肌肉的做功,肌肉做功时必须需要骨骼的收缩,收缩的肌群越多、频率越高、方向越统一。其产生的力量就越大。
对于一般动物而言,力量的产生完全来自本能,动物的体形越大,其运动时产生的力量就越大。
人则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使自身整体肌群参与运动形成整体力,使机体在高频率状态下做功形成爆发力。太极拳盘架子的过程,正是为了更好地形成整体力和爆发力的过程。
放松对于劲力产生的重要意义
1、使肢体各部分进行有效的连通
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击打的力量主要局限在臂部。经过拳式的放松训练后,可使上肢、背部、腰部、下肢等各个环节的肌群很好地连成一体,这样击出的一拳其动力会来自整个机体,这种力量的击打效果可想而知。
放松还能使肩、胯关节得以活化,肩的松活可使上肢与躯干得以连通,胯的松活可使下肢与躯干得以连通,如此也就做到了肌肉若的整体运动。
2、使肢体产生沉重感
放松的结果必然使上肢乃至躯干的重力自然地分散于下肢,下肢稳固使人落地生根。只有这样,才能在推手或技击中不被人放出或击出,才能有能力将对手放出或击出。
此外,上肢的放松还能增加骨的密度,这样也就增强了骨的强度与硬度。我们通常用绵里裹铁来形容太极高手的功力状况,指的就是肌肉像棉花样软绵,而内里的力道却像铁棒那样坚硬,这正是骨密度增加的结果。这样的击打力会具有极强的穿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