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太极拳,我们需要学会“慢”,从慢中去领悟太极拳的规矩和要领。但是我们该如何理解去“慢”,如何理解当中的关系运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细细将来,希望通过本文的讲解可以让大家对太极拳的“慢练”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于太极拳的学习,我们是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不能靠一时的兴起,去尝试各种花样,那是不对的。
陈鑫拳论云:“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这是太极拳习练者普遍的心理,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不良现象。
所谓的走捷径能达到目的,都是自欺欺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有所成效,我们还是需要通过脚踏实地的练习,才能掌握太极拳的精髓和内涵,
“慢”中学规矩 悟太极“懂劲”
“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其香”。正如烧开水过程一样,随着火力的不断加强,一壶水从冷水—温水—热水—开水,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才能完成。
我们练太极拳也是如此,正如顾留馨、沈家桢著《陈式太极拳》一书中所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速度,但快不可错乱。”从另一个层面告诫我们,如果速度太快,就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说明慢练的过程和时间很长,甚至贯穿全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掰开揉碎地去学习,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决心、耐心和恒心,这样进度比较慢,但是能学得扎实,对追求健身养生有一定的功效,对功夫的增长能打下很好的基础。
所以说,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精神风貌是我们学好太极拳的内在原因。
在行拳盘架中,在符合“中规矩”的情况下,需要在缓动慢练中,进一步去整合自身的整劲,以慢练求松柔,在松柔中行气、养气,去僵求柔,把零散的肢体、关节局部的劲力,融合贯穿在一个混元之中。
经过慢练,使之架子中规中矩,不妄动,不乱动,以内动带外动,内外一体,慢慢行之,悟丹田一粒混元珠,悟劲力产生的过程和劲别形成的内在缠丝劲,练出一种形成节节贯串,一动无有不动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整劲。
慢可以改变动作的惯性,扎实感悟自身的内外变化。进一步去慢悟,把每招每式分解为若干细节,静下来、松下来,慢慢去体会意领、气随、劲到的感觉,以及身体内外的变化。
随着内力的强弱,你的感觉有时有、有时无,有时感觉动作很沉着,劲别突然出来了,还非常明显,转换折叠非常好。
但随着套路的练习,又没有了这种感觉,此时,需要耐心练习,自然行拳,不要刻意求之,俗语云:“功到自然成。”
此时,我们练一趟拳,气不发喘,面不改色,非常舒适,有种“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一趟拳练下来可能是三十分钟、四十分钟,有可能时间更长,但自我感觉又很短。
由慢转快的两个标准
一是动作沉着;
二是能表现出劲别,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地掌握由慢转快的时间和条件。
在上述原则的约束下,松静慢练不要快,也不能快。
在逐渐明白到,只有在静、松、慢的情况下,才能找到和悟到柔的绵长和裹铁的韧性。
随着身体松柔程度的增强,以及劲力的蓄发相变,对松活弹抖的刚劲,会有从量到质的感觉,此时在练习中,有时丹田发热、发沉,足跟发重,两腿有力,手指温热出汗很绵软,意念一到,马上有发麻发胀的感觉。
正如厨师“揉面”过程,慢慢地揉,越揉越有筋,越有韧性。我想这和练习太极拳一样,慢慢地练、慢慢地悟,越练身体越松沉,越悟内气越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