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很多思想都和中国的传统哲理有着非常多的联系,掌握这些思想对我们太极拳的理论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讲讲中国的传统哲理和太极拳的理论依据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
学习太极拳,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的思想内涵。
通览《太极拳图说》,从中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创编,有四大理论支柱:一是易经的太极阴阳学说;二是道家的养生术;三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四是传统的兵学,如《孙子兵法》,戚继光《纪效新书》等等。只有弄懂这些古典理论依据,我们才会明白太极拳创编者的思维方式和拳理依据。
在四大理论支柱之中,陈鑫又是以易学为总的指导思想,以太极阴阳学说为太极拳总的思维纲领。因为,中国的易经,是群经之首,历来,哲学总是各门学科的统帅,在中国的各门传统文化中,几乎都有一个“易魂体系”。名之曰“太极拳”的这个拳种,更不例外。易学的太极阴阳学说,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
所以说,太极拳不仅是武功,也更是一门学问。
一部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几乎都是讲阴阳搭配的关系。凡是阴阳搭配比较合理的卦,阴阳相互交感的卦(不论母卦与子卦,内卦与外卦,以及六爻之间),大多是吉卦;相反,则多是凶卦。太极拳,也是如此,凡是拳架、动作,乃至推手、交手之中,能合理地运用种种阴阳变化规律,使之阴阳搭配合理,打着顺遂,看着舒服的,拳也就漂亮。推手、交手,自己善于阴阳搭配,而使敌人阴阳离决,就容易得势而取胜。
练拳之中,必须切实贯彻下列阴阳变化的几种规律。
1、阴阳对应性。阴阳对称,对应,从中可以悟到“逢左必右”、“逢上必下、逢前必后”“左发右塌”的规律。例如左右金鸡独立,手上托,腰胯必须松沉,有上有下;又如懒扎衣,右手发下塌劲,左胯要松沉,如此等等。
从中叶天了太极拳中所包含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2、阴阳互包(互孕)性。从中可以理解太极拳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轻沉兼备,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化打合一等一系列拳术要领。陈照奎老师用形象的语言,讲白鹤亮翅动作时说,“让左手与右手虎口说上活,单鞭定式,两臂绷圆,左右手掌根也说上活。开中有合,团聚之中要有紧凑之功,舒展之中要有团聚之意,这些都是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动作规律。”
3、阴阳互根性。例如拳论中的“虚实互换”、“处处总有一虚实”的要领,就是基于这一哲理。设想:“迈步如猫行”的要领。左腿如猫出腿之灵敏,而此时右腿必感更吃力,因为它是根。
4、“阴阳全息性(或整体性)。从中可以进一步理解“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腰不动,手不发”,以腰为核心,腰带整体,而整体之中各部位、各脏腑之间又是息息相通的。从中还可以理解一切事物都是相通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分则阴阳,合则太极。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把握它的整体性。例如发力,其施力点、劲路、枢纽、发力点(着力点)必须节节贯穿而一致。
5、阴阳转化的有序性。正常情况下,阴阳变化,促使事物发展,而这种变化,是有序的。运用于太极拳,就是“往复有折叠”。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6、阴阳变化的渐变性。阴阳变化包括渐变、突变、量变、质变。那么,我们练拳,从养生角度考虑,应该是力求生命的渐变,正如陈鑫所讲的要“沿路缠绵,静运无慌”,做到有氧代谢,打拳要求沉、稳、慢,增强耐力,但也要练练发劲,快慢相兼,养练结合,形神兼备,这样更利于健康。
7、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阴阳变化,都是螺旋的,波浪式的,没有直来直去。
《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引起发展,发展的螺旋形式。”太极图(易图)也向我们标示:
一是圆形整体;
二是其中包含对立的阴阳两种内含;
三是阴阳之间变化的S线(螺旋形式)。
尤其陈式太极拳,更讲求顺逆缠丝,陈鑫讲“太极拳,缠法也”。打拳三个圆;推手三个圈,都是体现这一要求。
一旦弄清了这些易学中阴阳变化规律,则可以使整套拳架,每个拳式、每个动作,都能做到合理,合乎阴阳之理。一通百通,一了百了,正如陈鑫教导我们的“善学者,必以理为尚”“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