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周知,练习太极拳需注意“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等等这些说法都体现了“意”的重要性。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讲太极拳“意”的来源和意义,希望借此大家可以对太极拳有更深刻的认识。
练太极,需注重思想的集中,要有专注力和定力。
一、意念是练好太极拳的灵魂
练拳要“重意”,这对练拳多年、拳架定型、有了一定练拳经验和心得的人,一般的都有这样的认识。
太极拳是个意念拳,走架缓慢,绵绵不断,起伏平稳,前进后退,出拳出掌,折迭转换,意念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套路的运行之中。对每一个细节的变化也不容丝毫断意,不致失控,做到意念贯劲无微不至。
意念,在无形中促使着我们的身体各部位发挥作用。
所以在走架中如能用意得法、架势正确、运气顺畅,一旦气血贯通,全身内外会有一种与平时完全不同的感受:百会透气,脊柱自下而上有一股暖流上升,手指有针刺感,而发麻发跳,手臂沉重,全身皮肤有膨胀之感。冬天寒风吹袭毫无冷感,似有一个气体圈护住全身周围,出现一种用言语难以形容,极其良好的精神享受。
那时候就觉得情意浓浓、妙趣横生、心旷神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心理状态。不去"重意"就得不到上述的东西。
如果意念不集中,心猿意马,走架失控,两手胡乱划圈,上身东歪西斜,下肢走无定向,运转失去生理运动规律和不合拳理要求,人就会动无循序,寒气逼身,心中空空,情绪低落,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想要达到以上的境界,还需要经过一番的修炼和领悟。
二、意的来源是什么
“重意不重形”,这是对拳练多年,动作(形)正确,而在练拳中已取得一定经验的人而言之。对于拳龄不长,动作(形)还不够规范,正在不断纠正,拳理欠通,拳义贫乏,特别对初学者来说“重意不重形”之词言之过早。
如果要将“重意不重形”强加予初学者身上的人,叫初学者去重意,那么他本人就不会太极拳规范的拳架(形),不明白形与意的关系,所以用“重意”之词去吓唬初学者。
太极拳是具有文化内涵,富有哲理性的拳术。其中“意与形”的关系。如将其提高到认识论的高度去分析,它们是一个存在与意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重意”二字是抽象的;"重形"是具体的。抽象的“意”,来源于具体的形,这就叫做存在决定意识。
有规范端正的太极拳架势(形),才会有正确、端正的太极拳之“意”。符合生理运动规律和拳术原理的动作(形),就是意的基础,没“形”的基础,那末“皮已不存,毛何焉之”。
就以85式杨式太极拳而言,你想得到这套拳中的知识,必须从头至尾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去认识学习,并要反复揣摩。
只有学会和掌握了每个动作(形),以及招法要领,十指的领劲方法,技击的实用含义和其总体的结构,才可初步对这套拳有所认识,这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是相当长的,也是相当艰苦的,费心机的。
只有经过反复实践、艰苦努力、细心揣摩,熟悉其动作(形)的基本内在,对五步八门,内外三合,虚实变化,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法眼法,顶劲上领,收胯颈臂……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唯有稳定、明白了上述(形)的要求,然后才能逐步地“重意”。
练正“形”,是“重意”的前提。如果不去重视形的规范,练拳摇头晃脑、前俯后仰、东歪西斜的话,他的意就随形而乱,假想有意,也不可算为太极拳之意,只能算别的什么……。太极拳"形"的质量,决定于意的质量,形正,意就正,形乱意必邪。
由于太极拳动作(形)舒展大方,文明典雅,起伏平稳,走架潇洒,再有其良好的保健功能,攻防含义,所以不仅是国内广大群众喜学爱练,连海外友人也纷纷到中国拜师求艺。
太极拳如没有形美和拳艺感染力,人家就会赏你的光吗?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万人太极拳表演就是有力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