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武术,要想练好它,得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并需要一些名师指导。此外,想要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修为,还需要做到一下几点:静、轻、慢、切、恒。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具体讲述一下。
静
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摒除杂念,不让自己受外界干扰,以提升自己对太极的领悟力。
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这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心静,就是练习太极拳时,从未动之前开始,始终保持心情清静、意念专一、思想上排除一切杂念,用思维活动把握、支配、调控演练技术。要像练气功那样“入静”,使精神贯注到每一个细节,做到意动势随。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动作要跟着意念前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丹田的想象。这种用意念引导动作的联系方法,可以调解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增强身体其它器官的功能;用意念引导动作,还可以调节呼吸,使意识、动作和呼吸紧密结合。心静是体松的前提。
轻
“轻”是相对于“重”而言,太极中讲究“轻”绝不是不发力,而是对力的一种掌控,长期的练习可以让自己对力量收放自如。
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
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大约应控制在25~5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切
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车,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切,另外带有温故而知新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习招式时,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有错误就要及时改正。
恒
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各人体质和时间,制订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舆运动和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除上述数点外,还应请有经验的老师做正确的指导。凡事都是"先入为主",如果在初学时即走了弯路,那么想拐回来再走正路往往要费很大的功夫。
在练拳或学拳时,想要知道所作的姿势是否正确,可以拿自己身体来试验。在作一姿式时,如感觉身体上部胸背等部都很舒适,而下身腿部特别吃力,这就是说明了姿势正确,反之如感觉上肢僵硬有力,胸、背部又有截气和瘀闷不舒的现象,下肢腿部不觉吃力,并且有浮而不定等状态发生,这就是姿势不够正确的表现。这也就是衡量姿势是否正确的尺度。
理解、体悟、展现动作内涵
动作内涵包括动作要领、技击含义、文化基因等三个方面。
动作的学习应该在理性和概念上清晰理解技术的基本要求,完成动作的途径,清楚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区别,理解动作要领。
太极拳和其它武术一样,每一个动作都有攻防含义,虽然现代人学练太极拳不是想去技击,但是,为了能把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太极拳打出原味,体现内涵,必须理解攻防含义。太极拳动作的文化基因,是太极拳同其它体育项目的主要区别,太极拳生动形象的名称、动作,栩栩如生动作造形、圆的运动规律都蕴育着丰富的文化含量。
理解动作的文化基因,会加深对动作内涵的理解,形成理想的动作意识。
体育动作的内涵,就是通过动作的学习过程和练习过程,把意识,也就是对动作感性认识和对动作内涵的理解,贯注到套路动作中去,反复揣摩,一点点地去领悟、去体现。
展现动作内涵,就是将动作动作的体悟,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来,使这一过程的体会形成积累,终形成内外合一的动作定型。逐步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意气劲形协调一致。这时演练出的太极拳,就能体现出以内为核心的完整感,由“形似”与“神似”构成套路演练技术的统一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