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练习也可以说是心的练习,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有很多关于心的要求,比如说心静就是练习太极拳的要点之一。很多的太极拳者都不能达到心静的状态,依然心烦气躁的去练习太极拳,这是不正确的。
太极拳的练习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只有掌握其中的要点知识才算掌握方法。
太极拳博大精深,由於学拳人的资质、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理解的深浅、悟性有异,从学时间又长短不一,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其拳架的姿势、功夫的高低都不尽相同。
练太极拳有“心知”和“身知”阶段,“心知”不等於“身知”,“身知”是指拳理在演练者身体上的具体体现。通过拳架及形体语言将太极拳的拳理内涵全部表现出来。“心知”是“身知”的基础与前提,只有通过“心知”才能达到“身知”,“身知”是对“心知”具体化的检验与印证,但多数人都是“心知身不知”,要使 “心知”逐步变为“身知”,是每一位练太极拳人一辈子努力的方向与必走的途径。“身知”的程度是其太极拳拳技水平的好评定标准。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很多的人都是模仿外形上的练习,达不到内在这是很不可取的。
学拳人的一般规律是学生先模仿老师的动作示范,听其讲解初浅的理论知识,以後自己再学习一些太极拳的理论,通过平日的勤学苦练逐步掌握练拳的要领,尽量以自己身体的肢体语言去体现已学的理论,努力将其表现出来,但大多数人都是以主观代替客观,都自以为是,以为已将拳理体现在拳架中了,究竟体现了多少,是部分体现还是全部体现,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已,无法了解自己,所以多数人都是长期停留“心知身不知阶段”,每天在重复著错误。所以应当经常请老师或拳友指正,逐步向“身知”前进。有条件的人也可以用摄像机为自己拍摄演练的拳架,然後自我纠正,再与好友们相互切磋,但关键还是要有明师的指点,否则不知错在哪里,无从纠正,很可能还以错为对。
另一种好方法是对著镜子练习,自己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及时纠正,这也是练拳者从“心知”走向“身知”的途径之一。我就是以杨澄甫老师晚年定型的拳照作为教材,从“心知”努力走向“身知”的。拳架的优劣能如实地反映出练拳者“身知”程度,是真懂还是不太懂,是懂一部分还是全懂,一看拳架便知。
从杨澄甫老师《太极拳术》与《太极拳使用法》两本著作中拳照的演变过程来看,充分说明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认识规律,这是一个再认识再发展,再创造的过程,是杨老师从“心知”走向“身知”的过程,对我们很有启发。
在学习太极拳的理论中,很多人都会积累自身的经验和感悟。
练太极拳就是要练太极拳的理论,以太极拳的理论指导练太极拳,每一个拳姿都应当体现出太极拳的理论与技击含义,用“身知”体现“心知”。纵观近数十年来的报刊、书籍、杂志中的拳照、录影带、VCD等出版物的表演者,不少拳架偏离拳理,有的甚至有严重的错误,经不起拳理及技击含义的分析与衡量。
拳架的优劣是衡量练拳者“身知”程度的具体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太极拳的习练者应在“身知”上下一番功夫。好好学习、研究一下杨澄甫老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晚年定型拳架照片,从中吸取“身知”的知识,使自己尽快的从“心知”走向“身知”。後我要重复说一句话:练太极拳就是练太拳的理论与技击含义,离开了太极拳的理论与技击含义,就不能称之谓太极拳。在当今鱼目混珠的大潮中,如何教会群众识别"鱼目"与"珍珠",是目前太极拳运动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已成为我们所有热爱太极拳与从事太极拳工作的人的历史使命、应有职责与共同任务。
太极拳经过几代人的潜心研究探索与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不能说已经达到顶峰了,不能再发展了。随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命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与理论也必将在不断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从而向世人展示出其更高的价值与更加光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