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想要真正的掌握其中的奥秘是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太极拳就是练习基础,把自身的基础打好了,才能叫做的真正的学习太极拳。可见基础的重要性。
对于太极拳中的身和手是经常用到的,它们也有很多的关系特点。
以身带手对于初学,走架的时候,意识想平均地分布到身体所有部位,没有必要也做不到.自然是厚此薄彼。以身带手是薄手厚腰腹。每一动先想到腰腹,先安排好腰腹.腰腹优先,手在腰腹的带动下相对被动运行。以身带手走架感觉是:身躯的伸缩感运动感明显、肌肉缠绕感明显、得力感明显,沉重、整。它的优点是:对抗时,特别是两力相持不下时,中节能坚固不软。特别适合推、摔。把站桩作为基本功来练时,手没有动没有任何动作,这个阶段的站桩练习应该属以身带手练习。
学习太极拳之初,当然是不能也无法做出以身带手或以手带身的选择.只能做也好做以身带手,意识较多地花在腰腹身躯上。意识花在腰腹身躯上有讲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误解“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句话。常见对这句话的多大误解是,把脚、腿、腰、手的运动分出先后,妄图把劲力“节节上送”。这句话主要是指导对抗时的发力,不是主要指导走架的。二是不要误解“气为旗,腰为纛”“气如车轮,腰如车轴”之句。“旗”迎风而动.“车轮”滚滚不息,“旗…’车轮”都有灵动显动之意。“纛”古代军中大旗,安营扎寨稳定军心,是不能随便动不能倒的。古时的“车轴”是不转动的。”纛…。车轴”都有隐动不动之意。太极拳走架,该灵动显动的是四肢.该隐动不动内动不令人知的是腰。“腰如车轴,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腰要稳住动度要小要有主宰,要“静”得下来。学拳之初就要求不动腰,会变成木偶会练成硬腰,显然是错误的。如果“转腰“两字不离口,变味成为“腰如车轮”“以腰为轮“,有违拳论,显然也是错误的。要减少这种错误有个简单的方法,在教学中不讲”转腰”,讲“转身”.讲”左转、右转”即可。.
我们知道,太极拳的高境界就是不同寻常的境界,到了一定的阶段便是打拳不是用自己的手而是再用身体。
以手带身:
学拳有相当一段时日后.自足、膝、腰、肩,手能节节贯串了,走架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拳式,或着意腕或着意掌或着意指,意想这些部位与对方的梢节相贴触,贴紧点实,在伸缩开。合过程中,令对手梢节随我之梢节的伸缩开合而伸缩。或存想空中有一悬物,触之即会随手而走,悬物较轻但仍不失有重量,用腕、掌去推开它、拉过来。或着意手臂受到空气的阻力、受到水的阻力,手克服阻力为身体开路。作与对方梢节贴触的存想,或与有点重量的悬物贴触的存想.或克服空气、水的阻力的存想,其用意不能过强。毕竟,“梢节…。悬物”并不真实存在,空气的阻力太小.人也未真的在水中。随着练习的深入慢慢地淡化“梢节…悬物…。空气、水的阻力”.把 ”梢节…。悬物”“空气、水的阻力”淡化成模糊的似有似无的不知名不知形的“东西”,让手如“风吹杨柳”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状态下运动。这样走架其感觉是:手上有“东西”的感觉明显,肩、肘关节松的感觉明显,梢节沉重感觉明显.轻、灵、活泼。它的优点是:对抗时,能比较容易封堵住对方来力,使成为“箭头不硬箭杆硬“有力使不出。特别适合散手。
走架的时候把意识多用在梢节是一个方面,推手练出梢节功夫是另一更重要的方面。双推手划圈,彼此把两手腕分别贴触在对方的腕、肘部。为了把劲力送到梢节,彼此都刻意腕腕相搭点的劲力变化,不要理会腕、肘相搭点的劲力情况,此点虚有形触而已。虽然.划圈中刺激对方肘部很容易讨巧.但不要去为之。只用腕腕相搭这一个点进行走化,又这个点在梢节,势必增加走化难度和迫使劲力送到梢节。散推时,双方配合,都用梢节粘贴走化。人体腰腿部、胸背部、大臂等粗壮部位伸缩运动时产生的力量,要在细弱的前臂乃至掌腕间表现出来作用到对方身上,如果平时的练习.梢节得不到重视和刺激,纵有天大的神力也无用,因为自己的梢节就首先受不了.力传导不出去。梢节不过关,好似箭头不硬箭杆硬,非但有力传不出.还易遭自损。根节、中节有劲,梢节不一定有劲。反之,梢节有劲,能劲力贯注,则中节、根节必然有劲。梢节有力者,则是身备长长的”长枪”,梢节无力者,充其量是身备短短的“匕首”而已
着意以手带身走架时,臂、腕、掌要主动运动,似要脱离身躯对它的束缚,肘、肩屈伸无滞,慢慢体验出“点紧头沉”的味道。
以身带手与以手带身:
为了教学方便.比如.我们在做吴式搂膝拗步时,向前推,如果身先动,前推之手呆滞,手的作用就没有了,此时老师会说:“以手带身,手先走,带动身体跟上。“在做吴式倒卷肱时,向后退,如果手先动,身体没有跟上,腰滞后.上下脱节,拳变成了操,此时老师会说:”以身带手,身体先走,带动手过来。”以身带手大的负面作用是,身体发硬,四肢呆滞。以手带身大的负面作用则是,上下脱节,拳变成了操。为了让双手变得松活一些,整趟拳以以手带身为主。为了劲变得整一些,整趟拳以以身带手为主。当觉得有些硬,就以手带身.当觉得有些散乱.就以身带手。躯体运动幅度大一点的动作,以身带手用意就会多一些。手运动幅度大一点的动作.以手带身用意就会多一些。就完成一个式子,其开始、中间、定势三个阶段.也可根据腰、手运动幅度的不同以身带手与以手带身交替运用。
过分偏重以身带手,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是,身劲很好手劲很差.“浑身是劲雄赳赳”,但却是箭头不硬箭杆硬,有力不能顺畅到达对方。过分偏重以手带身.头重脚轻,身法散乱,容易把自己打倒。只知以身带手不知以手带身.手感不会好,会影响散手发挥。太极拳功夫终是不以推手论英雄,是以散手见高低。如果手感不好,是很难打赢散手的.毕竟.搏击时是手为先导,躯体在后作为支撑,中锋陷阵短兵相接的主要是手。为了练出手感,吴式太极拳前辈吴图南老师有一个很形象的讲法.主要意思是:练拳的第一阶段,”松”像风吹柳树枝条摇摆
而根不拔;练拳的第二阶段,“松”像风吹杨树,枝叶作响而根不动;练拳的第三阶段,”松”像风吹松树.穿过松树的针叶而过枝不摇。第一阶段的“枝条摇摆”,第三阶段的“枝不摇”,一者”枝条摇摆”,另者则是“枝不摇”,二者相差甚远。“枝条摇摆”是腰的动度大且相对外显,“枝不摇”是腰的动度小且手相对动得主动。
以身带手和以手带身之说,在古典太极拳论里是没有的。古典太极拳论里有的只是“完整一气…‘一动俱动”,显然这是对高手讲的,是太极拳追求的目标。一动俱动是有个过程的。先以身带手,次以手带身,再执两端兼而有之,后会达到一动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