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不光要学习基础还要学习更深的层次,这个学习的过程是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的,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学会的,很多太极拳者在练习的外形上像,但是内在的练习还是不行的。
练习太极拳讲究的地方也有很多,把握住拳中关键点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所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呼 吸:
初学者呼吸自然的原则, 先师在「陈氏太极拳大全」学拳三大原则中有明确说明,于此不在赘述。然学者经合度训练后,呼吸与拳架已能自然配合,气感达于四肢末梢,运行无阻,周身舒适灵活,但于动态中却有感丹田气随势升降而虚浮,未能全程保持顺遂沉实,虽轻灵却有空隙之感,直接地影响内气敷布于四肢极为沉重而又极为轻灵的内劲培养。究其因,学者虽呼吸与拳架已能配合,但仍然受限于逆式呼吸的观念。盘架时,吸时横膈膜上升,腹微内收,呼时横膈膜下降,小腹自然外凸。但关元、中极穴不可随吸气而内收,呼时关元、中极穴会稍再外凸有沉重感,其呼吸路径仅在中丹田与下丹田之间,则内气敷布四肢才不会断续。﹝中丹田:脐上一寸三分祖海穴。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气海穴﹞愚以为盘架时,不可大呼大吸,而用小呼小吸,凝神静气,深沉着实,祇须用意而不用力即可。 先师云:内劲是从平常练拳架中用功练出来的一种极为沉重而又极为轻灵的劲;如果没有这种内劲而仅为外形上之螺旋式的缠丝,遇到强力敌劲化也化不好,发也发不出的所以缠丝劲内一定要有充沛的内劲贯注着,纔能发挥功效。
中 定:
我们知道气沉丹田的重要性,这是必须掌握的,像顶头悬、沉肩胯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气沉丹田。
上身之体重承载于两腿,使两脚落地生根,此即中定之意。陈氏太极拳第十四祖陈长兴先生有牌位先生之称誉,其中定功夫必甚了得!老武术家常言:「拳家之能立于不败之地,首要在五点金基本功架之匀称扎实」,五点金即两肩、两胯与丹田之谓,如石碑之四个角加之碑体之重量,形成厚实之结构体。此五点尚必须配合脊椎为旋转中轴,相系匀称,迁动往来,步步有根,不使身体任何一部份散乱失中,能够保持全身平衡,处处表现出中正安舒、圆活沉稳、周身一家。若立身偏倚,未守中定法则,则精神、意气显现涣散,空松、圆活、沉稳更难相系贯串,此皆中盘失去中正安舒,则下盘散乱浮而不实,机势既失,而背势顿成。
八面支撑:
盘架形之于外,中规中矩,处处合度,虽表现得轻灵、空松、圆活、周身一家,但仍须具有充沛内气,以意贯串敷布全身,如篮球之充满气,任何一个角度部位,时时具有弹性之功体。管师兄曾释拟:「人身体与四肢内气充满,有如注满水的贯通水管,具有支撑八面之掤劲,一端发动,另一端同时间劲已弹出,其内劲传递符合拳经之理论,但外形祇表现出进与出两点,亦如球体受力,瞬息反弹」。
盘架时,可意想自己有如一充满气之球体,虚实传递处处留神,接骨逗笋注意密合,发端于脚跟,意气流布于末梢,则演练之气势有如大海卷浪,滔滔不绝,匹练宏观,虽未刻意去求支撑八面,然意已在其中。李亦畬云:「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两手支撑,一气贯串,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是全身练成一个气球,使富有弹性且易转动之理也。
丹田内转:
在太极拳的盘架中来看,盘架是外形的整个基础,姿势动作需要正确。
先天气经锻炼蕴养,丹田有如柔韧之热球体,时发鼓荡,后两肾与外肾发烫,此皆气沉丹田之现象。柳华阳云:「初采药时,谓之小药,或谓之真种子。」陈鑫云:「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气不充至肌肤毫末,则功夫短少而气歉,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技矣。」盘架练形以养内气,以内气催外形,故有蕴于内者为气,形于外者为劲之说。盘架时,丹田气能随演练而鼓荡,真气敷布全身,随肢体之运行而有感真气温煦流布,如演练揽擦衣,虚实转换时,体重由左脚传递至右脚,同时右手顺缠旋转出中指,内气即由丹田随势如抽丝般流布于指间,而有感温暖气流沉甸之流向。
观近年来坊间演练陈氏拳架,有刻意以明显外形之胸腰折迭而求丹田内转。愚以为丹田内转须有长期培养气沉丹田作基础,且须在合度规矩演架下,丹田内气自能随势而升起运转,非有意识用力、用形去催动它。拳经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养气则纯刚。」陈鑫云:「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注入于丹田。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
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 先师于学拳三大原则中曾训示:「演习拳架无论动作时和静止时,始终保持中正不偏的身法,粗看起来好像有些呆板,不知中气的运行和要做到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是要从这中正不偏的身法中练出来的。有些人自以为中正易流于呆板,而以摇肩摆腰,任意歪斜为灵活巧妙,以致中正不偏之理日晦,而太极拳的精华尽失。」
以上各节虽分别叙述,但盘架时须贯串融会成一整体,缺一不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