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的再怎样的高深,也是自身的身体的运动,所以说想要达到高深的状态,就必须明白身体的运动规律特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这点是必要的。我们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需要的是体会。
很多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都是直接的去练太极拳的重点,而忽略掉其中的基础点,这是不可取的。
“重量”,指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或表示物质质量,这是人体生物力学或者人体动力学所使用的概念,“力量”,则是指力气、能力等等,这些词汇却不是上述学科所使用的术语。现在王壮弘先生说出“用重量不用力量”这句话,在“重量”与“力量”的概念分类上做了一番区别,这种概念取舍上的变化,表明了当前一部分中国武术研究者,在使武学向自然科学本来面目回归的思考中,对非理性思维形式长期在传统武术领域“一枝独秀”的反思与修正。这对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武学,无疑是件好事。
“用重量不用力量”这句话,进一步具体解析了武术中的一些动作。
在太极拳中的用意不用力之说,已经成为了很多太极拳者的共识。
但也有人反对:不用力怎能运动呢?王壮弘先生回答得好:“用重量不用力量”。我欣赏王先生这一针见血的精辟论断。“用重量不用力量”,是对“用意不用力”的具体实施和正确发挥。但也有人怀疑,重量是垂直力,怎么可能引动行拳呢?释了人在行拳中,“要避免任何主观用力的干扰,尽可能纯粹地发挥自身重量加虚实分明的综合作用,使动作像水那样自然流出来”,作者的理解与实践,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当然,在运动生物力学或人体动力学层面,人体运动中的力不只是人体重力,还包括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流体阻力、人体内力等等;要研究的也不仅仅是如何有效地应用重力效应,以取得佳的成绩,还要研究人体在运动时各种作用于人体的力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这些关系,从而取得佳效果。编者以为,在当前的研究中,对“人体重力”情有独钟是可以的,甚至是领先的,但若就此“只见一点,不及其余”起来,恐有误导读者之虞。武林界跟风行船的事情常有,多此一嘴,但愿是杞人忧天.
没错,重量是重力的量化,重力是物体被地心吸引所产生的指向地心的垂直力。物体之所以垂直下降,是因为没有遇到可改变其运动方向的力,如无风天的落雨。但当雨水下落到地,水的重量与地面的阻力相结合,就会使水向阻力较小的低处流去。水在流道如河道中遇到不平之处,或翻起浪花,或形成漩涡,随遇而变,形象万千。就像水底下高低不平加上水的重量共同引动着水流变化一样,人两脚间的虚实变化加上身体重量同样能成为肢体运动的主要引动力,脚下的虚实对人和地形的阻疏对水~样,都能使重量这单一方向的垂直力变化出丰富多彩的运动现象来。
我们知道,从物理的角度去说,人体自身的受着的是两个力,都来自有大地。
地面对身体重量的反作用力(支撑力),表现为吊绳和固定吊绳的支架对人体的上拉力。如果站在人体自身的角度来说,就可理解为体重分解出一个向下的沉力和一个向上的提力。向下的沉力使人有踏实、落实感,因此叫实:向上的提力使人有虚松和虚灵感,因此叫虚。第二,人能通过从心气到肌体无处不有的提(虚)沉(实)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凭借(强化)一力抵抗(弱化)另一力,从而在两力之间随意调控肢体运动。第三,心身的虚实变化与原运动机势的关系可顺可逆,可以是随机而乘机,顺势而借势,在顺随中发挥推波助澜的主动性,这样消耗的体能少,做出的功量大,既娱乐又健身:也可以违机逆势,起阻止运动的作用,但耗能大,功效为负数。这三点道理同样适用于利用身体重量和虚实分明引动的太极拳运动。就像荡秋千能在两个高点之间通过虚实分明的变化借助人体的下沉力和上提力形成下弧线的悠荡运动,同样也能通过以两脚为根的全身虚实变化,借助人体的下沉力和上提力,运化出丰富多彩的拳术动作来。
流水和荡秋千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用自身重量引动拳势的说法却使不少人感到新鲜和难以理解。所以先贤宋书铭在行拳《心会论》中明确指出:“地心为第三之主宰”,提醒我们后来的练拳者,要重视地心对自己身体的吸引力,并用由此而产生的身体重量“主宰”(引动)行拳。自身重量人人都有,经济、方便,但要用以引动行拳,却是许多人做不到,大部分人做不好,原因是缺乏虚实分明的基本功夫。
虚实分明是太极拳运动的技术核心,涉及到意气神劲和肢体的各个部位,而且在不停地交替变化,绝不仅仅是重心偏于一脚那么简单。虚实分明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技术基础是“松沉”二宇。
正像一些太极拳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所言: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是一切技术行为的出发点”。意气开时呼气,从体内往体外松,从根节往梢节松,从上体往脚下松,如水渗沙,以沉为主。意气合时吸气,从体外往体内松,从梢节住根节松,从脚下往丹田腰背松,如汽蒸腾,以轻为主。
关于松与沉的关系,南京的李应吴先生在他的武学文章中说:“太极拳的松,就是要求你去体会你自己承担自己体重的负重感觉,这种感觉首先是对习惯思维的完全悖逆,所以首先是意识的体验。只有获得了这样的体验,你才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或某一部分作为物质的沉重感,这样才可能打通周身关节,做到周身一家。”
意识体验是第一位的,正是有了这样的意识体验,才可能进一步体会虚实,变换虚实,做到虚实分明。
“放松”一词中的“放”字,主要是放下的意思,往下一放所产生的松就是沉。从上往下放,是消除肌肉、关节对肢体多余的支撑力或牵拉力,使肢体依靠自身重量自然下坠,而绝不能有丝毫的下压力。从上往下放,既是松的方法,也是沉的方法。
太极拳中的“沉”字,一是作动词用,与“降”意相同,与浮、提、升相反,如水中之泥沙渐渐下沉,沙中之水层层下洇,是意气顺应地心引力向下运行的过程。二是作形容词用,与重相同,与轻相反,如“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中的“沉”。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沉后必提;提是顺应地面的反作用力,有提才能再沉。沉与提之间的相互转换,要趁着意气开合的转换时机而随机转换,沉或提的运行过程要顺着意气开或合的运行之势而借势运行。无论沉提,都不能与原有运动机势相违拗,都应随机顺势,贯彻不丢不顶、沾粘连随的行拳原则。随机顺势,在身体内部和两脚之间一沉(实)一提(虚),圆转往复,形成鼓荡,虚实分明就能实现,自身的体重就能释放出引动行拳的势能,使拳势走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来。行拳如酿酒,身体重量是原料,虚实分明是酒药(催化剂),拳韵就是酿造出来的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