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用意不用力,当然在用意上存在着不同含义的问题,怎么做到用意不用了呢?首先要明白其中用意的含义这是前提。在太极拳中的不用力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用力。
用意的思维过程是逆向的,而这个过程又常常带有主观色彩。
“用意”和“用力”的关系的问题
太极拳是“寓有哲理”的武术.这种哲学的思想是有具体体现的。
“意”.是一种思维活动。“力”.是一种物质现象。人们在练习太极拳中所面临的关于”用意”与”用力”的矛盾的实质.其实也就是哲学中的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在具体人的认识世界活动中的延伸.这也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分水岭。
太极拳中的用意过程,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在物质存在的基础上。
实际是用“用意”的方式否定一种不适应的用力方式.并且通过“用意”的方式建立一种适应的新的用力方式。而不管是否定旧的用力方式.还是建立新的用力方式.都是以实践中进行判断的思维活动作为主导。这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
所以尽管是强调了“用意”的主导作用.但并没有否定物质存在是决定性因素的地位.脱离了行动的思维不会改变物质存在的性状。太极拳“意”与“力”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一方以对方的消失作为存在条件的。否定“用力”不光是指否定“用力”本身,而是否定这个习惯了的思维过程。太极拳的所有攻防策略无不带有这种辩证思维方式的特征。太极拳所谓几层功夫.说到底仍然是不同的境界的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是否能够运用自如的功夫。”一气运来志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运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人常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并是说太极拳一定要练十年才能够出门.有的人练习时间很短.去参加推手比赛.一上场.就自然而然地使蛮劲.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其实这就好比左撇子要矫正为右撇子,平时还没问题.因为你把注意力全用在这上面了.可如果突然飞来一块石头.你首先伸出去的肯定还是左手。
近代确有一些研究者绝对化地理解了太极拳的“不用力”.机械地理解“不用力何以能长力?”把“不用力”作为“长力”的全部条件.并据此认为“太极拳是绝对不能用力的”。
实际上这是在误会了其中的意思。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这全是说的”不用力”的状态.其实这些”不用力”并没有改变人的承担自己体重并且还在运动中的这些客观上必须用力的物质存在基础.他仍然必定是在用力的。他所指的“用力”是指“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的“拙劲”。”不用力“是指不用上述的“用力”方式的力。”不用力”是为了“极柔弱,然后极坚刚”,为了“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
而另外一种倾向.就是片面夸大了思维活动的作用.形成;’孤立地强调“用意”。结果完全沉浸在”四两拨千斤”、“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绝对化的虚构的境界里.似乎可以脱离物;质存在的人体肌肉力量.练成一种单纯的属于思维活动的功法.并能够因此产生超乎人的体能的能量。这颠覆了牛顿力学定律.已经是类似于“永动机”和”隔山打牛”之类的神话了。
用意的要旨:意念
太极拳首先表现在它是意念的修炼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放松.化解拙劲等等.而较少被人们重视的.是太极拳对于人的思维控制能力的调控作用。
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下降常常是从思想上开始的。离开了多年的工作岗位.脱离了紧张的生活节奏.却不得不面临子女就业等等方面的无休止的烦恼,这种脱离习惯性生活后的空虚.以及生活中添加的烦恼,造成精神上神经系统平衡控制能力的下降.力不从心.失眠、焦躁.机能上的退化也开始显现.各脏器综合性的不良反应互相影响.演变为功能性的衰退.所以人的衰老常常是综合性的。药物治疗常常因为没有解决“本”的根源.难以全面解决老年性综合性衰退的问题。
太极拳运动首先从人的意念着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老子)让人假设性地处身子事外,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太极拳的“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这就是一种在运动中求安静的对于人的意识的调控训练。
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以学太极拳要求先要明理.这是因为太极拳理论也是教人生活的理论.只有经过某种思维的集中训练才能使人脱离常规的思维动势.使控制不灵的神经系统增强平衡能力.并能够建立健康的心态.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任脉督脉论》陈鑫)可以说在太极拳健身领域“三教归一”(《太极拳推原解》陈鑫)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用意的策略:意识
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对于对手攻击的动作作出预判.是应对对手的战术策略、战术意识。”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拳论》王宗岳)这段话里“从心所欲”和“舍己从人”是相反的意思。既然是“从心所欲”就不可能绝对“舍己从人”。如果只是把“舍己从人.当作种策略.却完全可以把“舍己从人.运用到“从心所欲”。“从心所欲”是“从”我“心所欲”.不是“从”人“心之所欲”。联系全文就不难发现“从心所欲”就是前面所说的“阶及神明”.太极拳的“神明”阶段就是能够把包括“舍己从人’在内的各种战术策略运用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以至于达到“英雄所向无敌”。所以作为武术的太极拳是绝对不可能把作为战术策略的“舍己从人.同儒家的“克己复礼”思想联系起来的。
历史上宋襄公在和楚国打仗时.拒绝攻击正在渡河的楚军.宋襄公说:“我听说君子不加害受伤的人.不掳白发老者,不向未摆好阵势的军队挑战。如今楚军还未渡完河.就出击他们.这有伤道义。”结果宋军大败。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把”仁义”用到”舍近求远”的地步的典型.王宗岳“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的寓意就是批驳这种多此一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