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推手练习是必要的练习技能,在太极拳的技击中就能体现的出来了。推手的练习方法各有不同,每一种练习方法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我们不能用一种方法去否定另一种发法,这是不可取的。
大家都知道,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中的的独特的练习方法。
架子开始着熟,身法要求渐能把握,由外而内寻求松沉,就须学推手。推手是验证架子是否练得正确,找出自身毛病 (丢顶)所在,再回到架子上改善不足之处。能反复的在推手及走架两方面追求,才能有好的进步。在推手时,不应以胜败为目的。胜者应思考是次得胜是否全依太极拳的道理去做?败者亦要思考自已为何会败?那里出了问题?学拳,我们应时常本着〔宁循理求真,不逆理争胜〕的精神。
练架子有一段日子,往往都有良好的感觉。觉得自己很松,拳打得很好。可是一推手,身体处处僵硬,练架子时松的感觉不知跑到那里。可知,没有经过压力下的松只是假像。真的松要在推手时压力下将身法要求一样一样的练好,才能慢慢的学会把几十年用力的习惯抑制,走向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方向。这是换劲。这段路漫长而艰辛,要有恒心,坚强信念及努力才能有成。
太极拳中的拳式只是工具,而推手就是验证工具的,由此可见推手的重要性。
练拳不练推手是永远进不了太极拳的大门,更不要谈太极拳在武术体用的问题了。在中国武术之中,只有太极拳主张不用力打人。这种论据,与日常用力的习惯相反。在一般人眼中,是天方夜谈,不可能的事。太极拳流传已超过数百年,有这种论据,自当有其道理。用力是我们发出能量惯常方法,难道除了用力,便没有其它发出能量的方法?要找出真谛,只能随太极拳的练习方式去体验。
推手除了能增进身法的水平,另一个目的是练劲。常见学习太极拳有年者,仍未能分辩劲与力。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实不可不分析了然,否则学者只会跟太极拳背道而驰,永远进不了太极拳的门。力是要经过骨发,往往陷于肩背而不能发;劲则经筋,皮肤及肌肉发放,可达于四肢。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此力与劲之不同也。阳劲以刚胜;阴劲以柔胜。如大风过处,百草俱偃,此为少林拳中之上乘功夫。太极拳亦然,全尚柔劲而不尚拙力。其人呆力愈大愈厚,则巧劲愈小愈促。太极劲以松空为主,能松空便能圆活,劲由柔转巧,由巧至神妙。虽云太极拳至大成时,仅尚意不尚劲。然初学者,升阶有级,入室由门,必须从劲着手。拳经云:〔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而阶及神明〕。因此懂劲是习太极拳的一个大目标。
既然劲之理解是如此重要,特将太极拳之劲撮其大要,分析述明以供学者研究。
沾黏劲
它的大致意思就是不丢之劲,它是太极拳的基本内功,是由推手培养出来。
初练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两支木棍。渐复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以至周身皮肤,渐生感觉。有感觉,始可沾黏。有沾黏,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
练推手时,切忌.争胜。要适心体认,自己的手上的劲只可透进对方皮肤、肌肉后到骨膜。劲一到骨便会与对方的力相踫,变成斗牛。全身要放松,手敷在对方身上,有如手表戴在手上,与对方同步而动。全是从人,不丢不顶,刚到好处。要留心借用地心吸力对身体产生的沉与飘的能量。
练习此劲至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漆似胶,一遇敌手,即不丢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皆然。其艺愈高者,气愈厚,而面积愈大。但此气不能见,只能自觉,或具有同样功夫者,互相感觉耳。故艺高之人,于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沾黏圆圈面积大小也。
听劲
此听乃周身皮肤感觉之听,非用耳之听也。听劲首要心静,先将已身呆力俗气抛弃,放松全身关节,敛气凝神去听,彼方挨我皮毛,我用意进入其骨髓,以权衡对方来劲之大小及方向。同时亦能察觉对方身体顶及丢的地方,逢僵必打,逢丢必采。打不是用力,是用重量放于对方僵处。采是将重心往外移,再使重量随地心吸力往下堕,全是用意,不是用力。要练到随手拿来,分毫不差。
要练到周身皮肤都灵敏,先要全身放松,要放松,先要中正安舒,要中正,先要做好身法十 要 (武式太极拳论—郝月如) ,做好身法先要全神贯注,要神注先要心静。走架练功时,常问自己,有否跟随此练功方法去练。按此法练习,会产生一种特别感觉。自已能放松身体某一部份,即能看见他人该部份是否僵。自已愈松,眼与听劲便愈灵,不自觉的便会朝着〔我独知人,人不知我〕的方向走去。
走劲
练习推手,听劲进步,与此同时,其它与劲有关之技巧亦会与时并进。走劲,即不顶的之劲。对方来劲,有高,低,左,右,长,短,原无一定标准。先要听来劲之势,若不懂势,如何能走?走者,走避人之重力,而不与之相抗之谓也。搭手时,一觉对方有重意,即变为虚。如遇偏重,以偏松应之。如遇双重,以偏沉应之。卸去其力,随彼力的方向而去、不稍抵抗,使对方处处落空,毫不得力。
走劲之枢纽,全在腰腿。腰腿无功,亦属徒然。学者不可不知焉。
化劲
化劲由黏劲与走劲而成,不丢不顶,随感随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相济不离。化之要点,全在我顺人背。若能到此境界,则彼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所用。化劲非以手或肩化之,全用腰腿。若用肩或手,是谓硬拨,非真太极拳之化劲也。须能顺人之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快慢相合,沾而化之。直来曲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使彼劲路变更方向,在乎随机应用。但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人不知己之劲路,直至对方势背为止,是谓真化也。
劲不可化尽;化尽则己之沾黏劲易断,而去势随之远矣。又不能化之过后;过后则势背,不能前进。至于化敌之发劲,须挨敌劲将出未出,将至而未至之顷,随势而化,勿太早或过迟。太早未到,无有所化,过迟已着,时机已过。至于化圈之大小,艺愈高者圈愈小,反之则愈大。
艺高者后化即前进;其上身似往后化退,但下步同时已前进矣。阴阳双济也。反之初学者泰半以退步为后化,实不知此乃逃避而非真化也。
拿劲
走劲与化劲属于舍己从人,而拿劲则进一步至从人而由己,使对方受我控制。我手沾上对方身体,便须静心感听对方的动静。一听到劲动,即用意转到其劲源后,加强引其劲往前,同时自身须在其劲端旁边流转,不阻碍其劲前进,继而令其产生背势。此引导使之前的方法便是〔履〕劲。此全是用意履对方的劲,不是履对方的身体。对方劲一被引出便难以收回。如强行收劲,只会产生更大的时间,空间差,不能抵挡任何攻击。推手时,不用去找对方的劲,会自动送上门。如不能听到对方的劲,要再放松自已每个关节,静心再听。如仍未能听出劲源,对方功夫是明显比自已高,应虚心向其请教。
上述沾黏,听劲,走劲,化劲,拿劲在推手中,一下子便全都要用上。这里的解述只可令学者明白推手过程中的内函。但这只能说一个大概,因为在推手时程况有不同的变化,而自己亦会随变化而作出调整。这不是一加一等如二的程序,学者要有开放的思维去学习。推手是练习人体神经反射的有效方法。要提高自己的灵敏度及身手的应变,先要在练习时放松自己,愈松愈好。加上不停的实践,神经,手,身,意的协调度便会提高,直至用之不必费心机的神明皆段。
初学者先要在推手中推敲及学习上述诸劲,再追求发劲的方法。到此阶段,需有明师带引口授,方易领会。否则又易走回用力的老路。上文所述,只是往懂劲方向走的初目标。须知练太极拳进至内动时,很多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因文字与语言都有其限制,不能彻底的述清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目标达到,不可留恋,速要更新目标,才可愈练愈精,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