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把武术运动与健身运动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深受着广大的武术爱好者的青睐,无论是年老的还是年少的都比较的适宜这项武术运动。太极拳拳的功效可谓是很广的,它的健身效果不能小瞧。
太极拳出来健身的功能外,还有技击的功能。太极拳的动作形态缓慢,柔和所以有人有人怀疑它的技击作用。
打手歌明确指出:“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金”。凡是学过太极拳推手的人,都能切身体会到。但也有人因体会到太极拳推手的效果,以为太极拳的推手技击方法很神秘,其实不然,完全有科学根据,可以用科学原理来加以解释。
以柔克刚
太极拳行动所用的:“刚”与“柔”,是两种劲(或称为力,下同)。一种带有对抗性的,不论其劲是大是小,都称为刚劲。随着对方来劲的大小而伸缩,没有对抗性的都称为柔劲。太极拳灵活地运用刚柔两个劲,随势变化,成为太极拳技击的重要;刚劲与刚劲对抗,力大者得胜。遇刚劲而无法灵活变化不能迎接转变其锋芒的方向,只用力对顶,这称为死劲,与此相反,则称为活劲。死劲和活劲较量,常被活劲带引落空,招致失败。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叫做“以柔克刚”。
太极拳的运用原则就是以柔克刚,在于别人交手的时候,要把握住势。
既要用人刚我柔的“走劲”去引使对方落空,又要会趁势用“粘劲”去取得“我顺人优势。不能只知道对方用力,我也用力;见人抢先,我也抢先。否则,就会形成力小的输给力大的;手慢的输给手快的。这样就违背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原则。太极拳处处讲柔化,首先要避免这种不必要或不利于己的冲突。如果只知退避不会追击,也不符合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道理。太极拳之所以用太极为名,就是符合太极图的形象。它用劲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即太极图形象表示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太极拳学说含义至关重要,千万不要忽视。
以静待动
拳术的虚实,蕴藏在“劲”中,不表现于外形。对方蓄劲未发时,如不能掌握对方虚实,就不宜追击。如对方是实,但有收缩余地时,也不宜贸然追击。;否则,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在上述情况下,要任由对方先发动,让对方力点逼近时再用逆来顺受的的方法,将对方引进我攻击范围之内,然后还手发劲取胜。大多时候,太极拳不以“先下手为强”,主要依靠“以静待动”的战术。进行还击这种击法,要求极度镇静做到知己知彼。对于来劲猛的,可用他劲引使对方落空,再用和采来还击。。如果不让对方近身,可在对方未到近身之前,用劲试探,或乘对方第一个劲已过,第二个劲还来发时的空隙,发动还击。
总之,在交手时用听劲察觉到对方未及转变,或陷入劣势时,即以速打击。打手歌中“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就是指“以静待动”、“后发先至”这个原理和作用:一是待机而动,容易击中对方,一是在万一击不中时,由于对方已处于被动地位,因而不便于还击。
以小胜大
太极拳的拳术,主要表现的是外形上的着。
“着”与“劲”相合在一起的运用,即为太极拳术。太极拳术擅长于大力胜小力,这种技击方法,有力学上的根据。用“着”这种动作加在对方的动作上,再相应地增加或减少自己的劲,使对方的重心偏失,或先“化”后“粘”,使对方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即顺势打击,因而以力小胜大力,占取优势。对方失败的原因,是重心失去平衡,立身不稳,故一拨就倒。这种以小胜大的妙手,绝不是硬打硬手法所能做到的。
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也可以说是以顺避逆。太极论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入背谓之粘”太极拳用劲的方法,就是走与粘。走是化开对方,粘是制服对方。走和粘相互交替运用,就能使技击法千变万化,太极拳动作处处都是太极图的形象化,表现为圆形。在圆形范围内,包含无数走与粘的变化,因此,随机应变为重要。与对方交手时,要凭高度灵敏的感觉,掌握对方劲路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法则不外乎一个“顺“字。应付对方的方法,不是柔,便是刚。如双方都用刚劲相抵抗,这样就不顺。不顺便不能走,不能走便谈不上“化”,不能化,便不能粘,不能粘,便不能感触到对方的变动。没有掌握对方情况,贸然追击,如对方招架不住能占上风,招架得住就只能挨打。“走”是柔化之后,掌握了主动权,乘机贴进,控制对方。这两个方法在应用时,实际上是一个方法的两个侧面。通俗地讲,就是“以退为进”。避开对方实力,追攻对方的空档。
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双方相持不下,则要应用以退为进的技击方法。因为双方相持,到一时是,总有一方先动,另一方就用“引劲落空”的手法,使对方落空而还击。如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手法,对方仍是不动则出手实打,对方接手应即变成虚手,把对方的劲引出来,借对方的劲还击。
太极拳技击的另一特点是动作走弧线,走弧线的道理是便于动作中由柔转刚和由刚转柔。用劲时刚柔循环和走粘交替,都以圆形动作为基础。走弧线并不比走直线慢。因为弧线动作可随处转变,有时反比直线快些。所谓“后发先至”,便是从这当中得来,功夫越深,走得弧线越短,甚至只有弧线意味,而难看出弧形的动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