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是在技击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技能,很多人对太极拳推手都有不同的认识,而对于初学者而言,正确的理解推手是关键性的问题,也是学习推手的前提。初学者只有经过一段过程才能掌握。
初学太极拳的推手,不可抱着胜负的想法,因一求胜败,必先从蛮力上比试高下。
若初学者只是想用大的力量去求胜的话,则往往是花费了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僵劲。遇到比自己要弱的人,固然可以逞一时之威,但遇上和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两人之间免不了一番顶牛较劲,这就与太极推手避实就虚的趣味相去甚远了。另一方面,即使你能将对手顶出去,让他后退了几步,也很难使别人感到心悦诚服——因为对方会认为只是自己的力量大小不如你,无非是大力胜过了小力而已,心中是万万不会服气的。
作为一名初学者,我想首先要明白“损”的功夫。学习新的理念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舍弃旧的想法,练习太极的劲力就很讲究“旧力不退,新力不生”的道理。初学太极推手就要甘心损去自己的旧力,甚至是矫枉过正,完全的不用力,一味地退让,也比一上来就气势汹汹,急于求胜要来得好。太极拳是道家的心性和功夫,道家是讲求养光韬晦的,善于向“水”学习——学习水的屈就下位,不争于世,澄污纳垢,无所不容。初学太极推手之时,就是要让别人想方设法来推动自己,我则不能还手,唯以柔化应对。久而久之,慢慢就会有了尺寸分毫之感,人进我一寸,我亦退彼一寸,步步合拍,用功愈久,愈能让对手有莫名其妙的感觉,此时则近太极推手之道矣。这里所讲的“退让”,初时去做往往容易被人察觉,为人所乘,反而会经常的失利,被人一推就倒退,无法抵抗。这时就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如何稳住自己的重心,又能控制对方的重心。要能明白“退让”实际上是一种转动,而且是有轴心的转动。对方推住我手臂,我手臂即不动,以周身之转动应对(此时肩井一定要松开,则人推我手臂,丝毫不影响我身体主干的中正);推住我胸肋,我之胸肋即不动,亦是以周身之转动应对(此时可用双手敷盖对方,使之不得逞力)。只要我能站住中定,轴心不失,则无可无不可也。
对于中定也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学习推手的关键点。
不少学习太极推手的同道以为两腿死死撑住即是站定——别人推我,我以两手向外撑住,不让人进;以两脚撑住,人亦一时无法进 ——实不知如此操作,已全是与人顶抗,即使能抗住对手,却少有变招,背道已远矣。前面我们讲过,太极推手是随机而动的,拳经上教人要“舍己从人”,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一条腿来支撑整个身体,还要周身处处整合,一应俱应,这样才能受得住对方的劲力,运转自如。好比一扇门户,将两边封死,或可堵住猛力的冲撞,但容易受到损伤,且当冲撞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被封死的门还是会被撞开。若在门的一边安置门轴,人冲撞之时自然打开,即使所用之力极大亦不过是转变其用力的方向而已。事实上,当别人推我之时,我就是要始终处在一种“开门”的状态中。需气势开张,中轴敛住,挨在何处,何处便不可有着力点。起初时要做到一条腿变转虚实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平时早已习惯了用两条腿来固定自己,这种固定是定式的稳定,而太极推手时则要求空掉一条腿,两条腿可以随意变换稳固重心,这才是一种随机的平衡。要做到有感即应的“开门”状态是很困难的,因为作为一个有思虑的人要做到不思不虑,抛开自己固有的成见,完全地以静待动,随人而动,不经长期的“喂劲”训练,形成直觉的反应,是极难做到这一点的。另外,我们用一条腿来支撑整个身体还有一个好处,那便是虚腿在推手发放时的应用。用虚腿踏入对方中门,不易被人察觉,而此时的“虚”不是全然无力,瞬时可以踏实。当虚腿变为实腿的一刹那,手脚齐到,间不容发,势态逼人,则对手如草芥般飞出矣。
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太极推手时“中轴”的重要性。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提顶、裹裆、涵胸、拔背、尾闾正中,无一不是要我们找到身上这根虚拟的“中轴线”。只有体认自我的“中轴”,左旋右拧方能做到“立如秤准,活似车轮”。人推我时,我处处有一轴心滚动,上下内外又能浑然一体,对方才会有如踩踏落空之妙。太极推手技能高明者并非相较一拳一脚的肌肉蛮劲,而是着眼于控制对方的中轴线,拿住对方的重心,这样才能随手奏效。
太极拳打拳时的规矩往往是一对矛盾体,如既要气沈丹田(甚至涌泉),稳如山岳,又切不可忘了虚领顶劲,身轻如羽;一式之中既要有左顾又要有右盼;既要有前进又要有后退,有上有下,开中寓合,中轴乃成。不可执其一端,讲的时候正与反分开来讲,用的时候却不能分开,要合在一起用,抱元守一,否则即是片面的。若片面地讲“堋”劲,则易犯“顶抗”之病,片面地讲“走”劲,则易犯“丢扁”之病。要如如不动,如冰释然,是为化矣。(所谓“劲由内换”,全在中轴的运转自如,上下一动俱动,我方劲已走化,而对方却无从察觉。)我们在《金刚经》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句式:所言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如“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所言中定者,即非中定,是名中定。(止而后能定,定不是定死,而是活泼泼的);所言支撑八面者,即非支撑八面,是名支撑八面。(若想到要去“支撑”八面,即是错的)只有这样,我们推手时才能达到“无过不及”、“不偏不倚”、 “和而不流”的中庸境界。
无论是学习什么讲究的就是专心,一定要持之以恒。
练习太极推手应是一段漫长的历程,我们初学者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十年之内,只可视为初学)。不是今日知道了一个运用的诀窍,明日就能从自己的身上做出来的。因为师长告诉你的道理是他自己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你若不通过自我的实际操作,反复验证是无法让窍门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所以方向既明,还需加上不断的实践钻研,要想做到太极推手中的劲到稍节、不丢不顶、发即中节、轻而不浮、紧而不僵,都需要一个长期自我琢磨和与同道切磋的过程。只有虚心好学,将与我推手者都看作是纠正自己身上缺点错误的老师,我们才能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天。
在文章的开头我说:初学太极推手不可以执着于胜负的观念。但这并不等于讲太极推手没有优劣之分。大体上说,我们是以轻灵圆活为优,迟重艰涩为劣;以周身整合为优,局部动作为劣;以人不知不觉为优,相顶相抗为劣。与好手相较,己之未觉彼动分毫,而根部已被引动,己虽屡屡失利,却不得不由衷叹服。正如品饮美酒,淳厚而不显辛辣。推手明家棋高一着,步步占先,全因胜在“和顺积中,英华外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