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历史悠久,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其中丰富的内涵知识,是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想得知的,然而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认真的学习,用心去体会太极的内在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太极功夫。
陈式炮捶锻炼八大要领:
1.心静用意身正体松
首先要做的就是思想上的高度集中,用自己的思想去控制。
保持身躯正直,头顶百会穴至裆中会阴穴上下对拉成一条垂直线。用意引导放松全身内外器官、肌肉、关节。即使负担体重的膝关节也要紧中有舒松的感觉。有人说太极拳是意识体操、放松功,有一定道理。
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一开一合,一虚一实;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开之再开,合之再合;以虚破实,以实破虚。足尽拳术之妙。一吸一呼,要与拳势动作自然协调,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内气聚于胃部,胸廓开张;呼气时小腹外凸,膈肌下降,内气下沉于丹田,胃部胸廓平复。游泳、举重运动也要注意呼吸与动作自然协调,也都采用腹式逆呼吸运动。
3.轻灵沉着中气贯足
以柔为主要的动作,以柔去积攒刚。
中气亦称元气、内气,中气贯足,方能柔中寓刚,刚中有柔。
4.缠绕运动舒畅经络
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产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缠丝劲的练法是畅通经络之有效方法。内气随呼气而发自丹田,两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转,布于周身,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而达于四梢(手足尖端),内气随吸气而复归于丹田。古典太极拳论早已发其幽微。
5.眼神领先耳听身后
百拳之法,眼为先锋。意念一动,眼神先去,平视而领先于身手预定欲去之方向,目光宜有专注,而眼神须关顾上下左右。手(足)运转时,目光要随主要作用之手(足)而前视,定势时目光应向前手中指尖前展视。有助于内劲贯足,和猝然发劲时之动短、意远、劲长。演拳推手,须目光灵动,奕奕有神。耳宜静听身后,微有风响,即能察觉,以补目力所不及。视觉听觉之训练,推手或散打时均起重要作用,对老年人保持“耳目聪明”亦有关。
6.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每一个招式都很有种的着法,要把握重要的着法。
如“懒扎衣”(明代人长服束腰,当交手时,左手撩衣塞于身后腰带,右拳横举右侧,左足尖向左前成丁字步,眼视左前,艺高胆大,藐视对手,随意撩衣,以便动步出腿,故定势名为“懒扎衣”),“懒扎衣出门架子”,在拳套中作为第一式。每一式既有多种着法,也各有其技击作用,并又连环套似的编成套路,因此要着与着之间贯串起来,不使有断续、生硬之处。两人交手,各立一势,俟机而进,如不可诱,或不利于己,即可移步换形,另立一势,但变换动作,仍需按照着法(技击作用)承接,这是古代武术家编拳的原则之一。练太极拳明白着与势之区别与作用后,其行气运劲便有着落。每一拳势,各有其起、承、转、合。发势为起,接榫为承,变换为转,成势为合。合者,合其全体之神,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自然相合。势与势之间,似停非停之际,内劲渐渐贯足,精神团聚,下势之机势自生。练习日久,逐渐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一气贯串”“一气呵成”。
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是头顶百会穴(在两头角中间)轻轻向上顶起,似有绳索上悬,提起精神,便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机能的活动,高度发挥人体平衡的控制作用。气沉丹田是当鼻或鼻、口同时呼气时,聚于胃部之内气下行至片田(脐下小腹);吸气时丹田之内气上行聚于胃部。也叫做“提顶”“吊裆”,是太极拳锻炼中通任、督,练带、冲(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内壮方法,为保健、强身、延年之法,也是提高抗击能力和增强爆发力的基本方法。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对拉,使身体正直,是老年人预防驼背、弓腰的运动方法。气沉丹田,使重心下降,腿劲稳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发力。
8.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在太极拳普遍推广中,须及时继承发扬前辈太极拳家积累的锻炼经验,使太极拳技术不致失传。拳技以精、气、神为三宝,而尤重武德。清初黄百家述“内家拳”有“五不传”,以“心险者”为首。择人而传,首重武德。爱好陈式太极拳之年轻力壮者,如能尊师爱友,勤学苦练,拳套、基本功、推手同时并进,则三年小成,十年大成。三十岁以内,即须练成过人劲力。坚持不懈,蒸蒸日上,拳艺永无止境。清心寡欲,培养本元,毋使损伤,则老而弥健。热心指导普及,因材施教,则疗病保健作用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