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练习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必须要选定一个作为基础的练习方式,如果没有一个可行的练习方案,散乱的练习好打不到好的练习效果,反而也会浪费很时间。简单的来说把练习分为七层功夫。
一、基本功
基本功的目的就是熟悉太极的本身,让身体的各个关节都打通和加强自身的抗击能力。
方法主要有二:一为"通三关",即打通"腰"、"肩"、"肘"三个关节,力从腿发,只有尽可能地减少力通过"腰"、"肩"、"肘"等关节时的损失,才能大程度到达拳的击打面,效率才是高的。?quot;通三关"的过程中,拳头从松到紧,分五档进行,如果以"松"为0,拳头紧到不能再紧时为100,那么"通三关"五档的力度分别为0,25,50,75,100,经过反复的锻炼,既打通了身上的主要关节和经络,又增强了拳头的硬度,击打力和承受力自然都提高了,处置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也相应提高。二为"蹲身",主要是打通"髋、膝、踝"等关节,力度也可分为五档,每一档可以各自寻找参照物进行锻炼,松时好像二腿踏在即将融化的冰块上,丝毫不能着力,紧时犹如二腿踏上一根被别人拉动的木棍上,毫不放松,经过不断的上、下蹲身,整个身体犹如一棵杨柳树,风吹柳飘,毫不着力,逐步去掉身上的僵劲。只有做到身体的大柔软,才能大减轻击打的伤害程度。
二、粘、连、跟、随
通过身体(手)的接触,或进一步,通过器械(剑、棍)的接触,掌握粘、连、跟、随四种方法,细心体味胶水粘着的感觉,绵线相连的神情,先走后从的形态,随遇而安、心无所属的心态,侦知对方"劲"与"气"的流动,是一种"知彼"的功夫,同时也是一种"体已"的劲夫。二人推手或粘剑、连棍等方法都可以,而在一个人时,以推"桶"为佳。"桶"即是师,"桶"即是法,"桶"的劲夫为纯。
三、绵里藏针
这里的意思主要反应的是虚实的问题。把自身锻炼成看不透的一种物件,内在尤其的重要,看不透摸不着,
方法是不丢弃粘、连、跟、随的功夫,而加进新的思想方法,在推手、粘剑、连棍时,分别确定五把力,无论对手怎么逼迫、撤离,始终保持确定的力度,把自己锤炼成外松内刚、形散神凝、一股傲然正气不散于身的伟岸丈夫。
四、收敛入骨
在打通经络,打通关节的同时,进一步将意念集中于骨髓,走骨髓一路,外形酷似枯木,没有流动感,而在骨髓深处却在永无停息地流动,做到外形不变,内息不停,而变动之处,在于击打时找不到骨质,没有着力点。练习时,主要还是用粘、连、跟、随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意念走骨髓一路,做到去粗存细,去伪存真,从骨髓深处去掉身上的一切僵劲和渣滓,将真劲(示于人为刚劲或空劲)无所不在地留于整个身上。
五、空劲推手
以上功夫的取得,极大部份得益于"触觉",但与搏击相去仍较远,犹如通讯的发展历程,目前还停留于有线通讯阶段,离开了线路的连接,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搏击,攻防,一切都发生在不接触的状态,这时,必须触觉"进化到"探觉",好像有线通讯必须发展到无线通讯一样,直接的推手(手与手,剑与剑,棍与棍等)必须发展到空劲推手。只有这样,才能体味搏击精神,也只有通过这一阶段的修炼,才能体现太极拳的搏击精神。这在太极拳的俗语叫做"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六、宝剑的淬火、开锋
经过上面五层的锻炼,我想已经成型,具备太极的需要的内在基础。
此时的宝剑,还不能应用,因为它还没有锋芒。宝剑必须经过淬火、开锋,才能应用。太极拳在空劲推手的基础上,经过实际的拳打、剑刺、棍劈等搏击的演练,做到任选一种形态而保持不变,击人而毫不费力,而自己的攻击锋芒始终不离对手要害,能刚能柔,刚柔互济,柔而无骨,而刚则无坚不摧。
七、捕风捉影
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在搏击中,自己的身形在对手看来,必须像鬼影一样,飘忽不定,无有定处。在练习中,必须能够承接砖块、棍棒、利剑的击打和劈刺,而已毫不用力,才能功致上层。
经过这七层的练习并不断的在实践去体验区运用,才能更好加强学习太极。不能只停靠在理论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