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太极拳今论》一书的“自序”里讲过:“太极拳是在拙力(习惯力)引发弊病情况下产生的,因而,维护人体健康,是其主旨之一。”
这里的“维护”,是根本意义上的——改变“力道”!即通过太极,要扭转人们四肢自动、直动的积习。扭转的根据和可能,是人体本身具有这种机理,只是人们不知道、不自觉、不理解罢了。
所以笔者说,太极拳否定了人们的常识和习惯力,是逆向思维的产物!太极拳理法精深,境界玄妙,又是高智慧的产物!
学习太极拳,不仅要改变思想观念,还应有相应的韧性、灵性和悟性
四肢不可自动、直动,要由腰脊来带动。实际上,腰脊本身担当不起这个任务,这正是四肢自动、直动的根据。
腰脊要担当起这个任务,必须有个条件,即必须借助“意、气、神”的劲道!腰脊,得到“意、气、神”的借力,就能够带动“四肢”运作,而且,这种带动,具有完全和绝对的意义。
带动得越完全、越充分,太极境界就体现得越玄奇、越美妙!人体受益也就更全面,更丰厚!
“腰脊”与“意、气、神”融为一体的劲道,就叫“意”劲,亦即张三丰《太极拳论》中提到的“意”——一种虚势“能”其打法,“不在外面”!
在外面与“不在外面”,这是区别“实势”(假太极)与“虚势”(真太极)的分本领。
太极拳的打法及其效应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传授——这就是走的“实势”(假太极)。
太极拳开始,先练内里,即腰脊和“意、气、神”怎样在内里配合运作——这就是走的“虚势”(真太极)。
这里,就来谈谈“意”——一种虚势“能”的打法(其实,笔者在有关文章中已经讲过,此处从简)。
“意”——系腰脊(“胸背开势”、“顶沉对拔”)机理与“意、气、神”融为一体的一种劲道。
“胸”和“背”,都要“开”!“开”,指在外面都要平整,不凹不凸;在内里相应有气感形成,即胸周有气圈,背部气贴背。要内外相合。
气感,是检测标准。有气感,就开了;没气感,就不开。“开”,是一种劲道,旨在带动“四肢”动作。
“开背”——运用“意、气、神”,喉头发劲,使两肩随“开背”松肌,将气收入脊骨,注于丹田。
“开胸”——运用“意、气、神”,喉头发劲,使丹田之气,以一半下沉脚底,与地面接通,有如大树植地生根:另一半,随“开胸”上行,顺项贯顶。
“顶”和“沉”,即上与下(前后、左右同理),既体现为“对拔对拉”的相斥(对立)劲,其感觉:伸筋拔骨、大舒大展:又体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容(统一)劲;其感觉:松中有舒、舒中有松,大松大软,大舒大展。同时,周身轻灵、意气遍体等境界就都有了。
知道操作方法之后,需要有一个习练和掌握的过程。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你的韧性、灵性和悟性!
显而易见,由于“胸”和“背”开了,到老不猫腰驼背;由于“顶劲”和向上的虚势,分了下肢负重,到老不膝关节痛:由于“腰脊”的虚势动作,直接促使内脏活动,内脏相对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