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现今太极拳提出了如下观点,“在现代社会,提倡太极拳的技击攻防意识意义不大。”,不过,就中老年修炼者而言,还必须明确提出:练太极具有非技击性。这样提势必有几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似乎令人困惑。
一、太极的灵魂究竟是什么?
余功保先生是太极界有影响的理论家。他的一系列著作曾经引起我的兴趣与关注。他的关于太极的规律、特征、名家与风格的研究也曾引起我的共鸣。
但他在《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的引文标题中,鲜明地提出:“技击是不变的灵魂。”在结语中强调:“技击是太极拳的身份证。”似乎不练技击的太极则失去根本。
按此种提法,近来热播且畅销的由邱慧芳女士示范的太极拳的一个新品种——太极操就不算太极了。然笔者认为:太极操是非常时尚的、前沿性的太极,且生命力旺盛。
笔者认为将技击当成灵魂的观点有一定的偏激性。这里需首先明确什么是灵魂,灵魂用于引伸与扩展意义时,它是指贯串事物始终主宰与支配并体现其本质关键、重要的因素。
有两点须引起重视,一、灵魂是要害,如一个人没有灵魂,就只剩下躯壳便成了植物人,乃至死人。二、灵魂存在事物全部过程中与全部领域里。人如果休眠了,灵魂犹在起主宰作用。
可见灵魂是“本”是“体”不是“末”,不是“用”。那么,就太极拳言,其“本”其“体”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不得不把《太极拳总论》中的言论抬出来:“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它十分明确地提出:技击技术不是太极拳根本、重要的。
同时,也直接地提出了自体自强的问题。紧接着,我们就必须探讨太极拳的灵魂如不是技击,究竟是什么?古人曾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过:“大道之行,虚静为本”。“清静为天下正”。
二、健身与技击是什么关系?
既然技击不是灵魂,那么健身养生与技击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认为:养生是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而技击是太极的高级阶段,好比爬山,养生不过爬到山腰,而技击才是爬到山顶,这个比喻里正好否定了技击是太极的灵魂,同时也提出了技击与养生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养生与技击具有同一性与矛盾性。
同一性在于都受制于太极的灵魂支配。如没有举动轻灵、虚空、和谐、清静拳境、心意主宰等,则不成其为太极。其矛盾性则在于:当我们强调健身养生时,则必定削弱技击性,当强调技击性时,则有可能对养生训练忽略。
理由非常简单:技击与养生的训练方法是不同的。试想,杨露禅力举几百斤石头,不反复训练能成为无敌高手吗?
杨澄甫不练40公斤石球如玩小皮球,能练成炉火纯青的技击本事吗?李雅轩不练抖大杆能发人于数丈外如摔瓦片吗?
当然,如果练技击方法适当,则是养生与攻防相得益彰。养生与技击并不完全相悖。但问题是:年龄特征与方法。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主次,有所侧重,“一把杨杈不能打两只兔子”。如果把重点放在技击上势必顾此而失彼。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太极技击高手的英年早逝中,可以察觉。
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习拳者言,如果强调攻防意识,强调技击,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练出一个什么技击水平,且没有多大的实用性。
须知《学记》上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与其花时间和精力、智慧去追求并没什么效果与实用的技击,不如集中精力与智慧去练健身养生、防病治病、愉悦精神,延年益寿,怎么练效果更有把握,难道还需论辩吗?
三、非技击性训练是否狭窄?
人类自身的肉体搏击力是十分脆弱的。无论怎么强壮的身体、无论怎么高超的技击水平在一般状况下,抵挡不了一块石头、一个铁锤、一根木棒、一把利剑、一粒子弹的攻击,因此单靠肉身的技击显得软弱无力。
至于利用智慧的力量,则技击更显其无能。古人曾用老虎的遭遇来说明智与力之关系。当然,技击中之人不能等同于虎,因为技击中含有“智”。
但从背景考察,练技击有鲜明的时代制约性与历史根源性。而时代是发展的,社会是前进的,需要是变化的。百年前有所谓刀砍斧劈不入的高功夫者,惨死在洋人的枪炮下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有特殊技击本事的拳师的鲜血染红了敌对者的白刃,不乏其例。人到老年再去强调攻防意识与技击意义极小,理所当然。
这是因为自强性、适应性已上升为老年群体生活中的主要矛盾,而一旦自强性提高,适应性提升,自卫本事必增。人们知道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老年人的知识与经验得以积累的同时,生理或许积累了一些隐患,心理也积累了许多杂染,而排除杂染、清理隐患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不如此则练不好太极,则不能延缓衰老,愉悦身心,也不能开智启慧,充分调动这一群体的才智资源,以进一步造福社会。故中老年练太极强调养生健身而不强调技击,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且有现实性与可能性,更有实效性与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