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的放松和紧绷
凡松在意而不在形,如人体本在此处,而人体的意思在另一位置,神在顶上虚灵高照,指挥意思在外逍遥,而人身本体随意而动,毫无负担,自然一切行动轻松自如,终可达到忘我乃至无我的境界。
所谓身心两忘、自在非常,才是真正的放松功法及放松的境地。
大家都知道放松却又不放松,往往是松了这边又紧了那边。比如手松了,肩膀紧张起来了,肩松降下去……
其实是压下去,而胸背又僵了……这还是不明白应该怎样去做所致。再究之则是没有理解松的概念,而导之没有正确又行之有效的松的做法。
这其实也简单:所谓放松者,即不用力而已。
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提拿一物,时间久了会觉得累,把它放下了则顿觉浑身轻松舒服,再如逛大街累了,回到家把身体往床上或沙发上一放,那种美妙的感觉应该是人人都享受过的。
既然不用力可以使身心轻爽,与练功养生的宗旨相符合,那么在练拳行功中逐步的改变日常生活工作中一切用力的习惯,乃至能够轻松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从退力开始,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
所以我们这样理解:放松是练拳行功的要求,退力则是行功时具体的做法!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吧。
因为人是习惯用力的,要不用力反而很难。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纪大的练太极拳,他们的水平即使不懂的人也不会恭维,但他们获得的身心益处,尤其在治疗慢性疾病如腰、腿伤痛、高血压、心脏病等等上面为见效。
因为他们大多已无力可用,只是勉强活动肢体而已,所以速度也很慢,他们也没有练成盖世神功的欲望,所以心境也很平和,正是这样才暗合“退力”的要求。
因为不用力,气血经络没有人为的造成障碍,所以自然畅通,所以才会显现养生的功效。
与此相反,很多年轻力壮者往往拳路练的非常娴熟,肢体的协调运动能力也很好,却总也找不到感觉,这大多是因为不明白以哪种程度才算真正放松所致的道理。
以树人行功时体会法理有如下感知:周身上下内外,无论肢体的意思及心脑的思想都已不在原处原位,可谓已松。
如双足是放在地面上的,就要用意思舒展骨节筋肌自然轻轻领起,使能不用力踩踏在地上,可感到脚掌与地面接触处有空虚的意思,则可证此时的脚已放松。
头部放松则是将头部顶端的意思轻轻领起,在实际的顶部位置上面……
这叫做虚领顶劲(劲为劲意即劲的意思,不能真有劲,因为常人理解的劲与力是大致相同的)。
这样做不但可使头脑轻松、头容自然正直,也可让人神清气爽,练久则神意在上虚虚灵灵而使大脑思维聪慧敏明,对于练习太极拳者来说,好比夜航船头的明灯,起着不可替代的引路导航的关健作用。
这也是树人体会“虚灵顶劲”的具体做法。
虚领的做法想一下也就是有点意思就行了,不能一直关注那里,但又要稍等后再想……
这是根据练拳时动作的阴阳变化来决定想的次数及时间。
不能寻找头顶的感觉,一找则易成“实领”即变意思为意念,如此非但无法放松,且易导致气血壅塞头脑而致神昏头晕之疾。
所以强调此意:一想即逝!想一下即不再管它!切!切!
肩肘要松则肩时的意思要深入地下,越深则松的程度越好。
至于手指当随视线远去或入开天际或进于地角,仍然是越远越松,感觉上是长时间的抬举手臂也不觉累。
古语说人“性相近,习相远”,人生而带来的禀性大致是一样或近似的,因为后天学习的不同,而产生的识见则相距越来越远。
同是一个道理,因为认识不一,导致运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运动的功效,所以太极拳的先哲们,创造了“揣摩”这个独特的学习用语,用于避免自以为是的出现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