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运动中,甚至在自身高速运动中完成沾化串发?孙氏太极拳完整地解决了这一千古难题,为此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孙氏太极拳不仅能以静制动,更能以动制动。这是因为孙氏太极拳能使人真正达至动静合一。
练孙式太极如何做到动中求静
传统太极拳所以没有解决这一的问题,是因为传统太极拳的技术基础就是建立在以静制动上。
动静合一对身步法要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知其要窍,自己是很难摸索出来的。即使象李小龙这位富有想象力的天才,其身步法也远没有达到动静合一的状态。从李小龙的影片上可以看出,这方面他还没有入门。
没有动静合一的能力,闪战劲就练不出来。孙存周、孙振川、孙振岱皆善闪战劲。自孙存周先生去世后,武林中的闪战劲就再没有出现过。
能动静合一,即为三制之基础
三制者:以静制动,以动制动,以动制静。这是孙氏武学的独到之处。
以静制动,要练出轴来才有可能。以动制动,要练出面来才有可能。以动制静,非要练出球意而不可。
虚无的神意与浑圆的气势只有建立在高度精密规范的技术基础上,才能发生效用。孙氏拳学将此二者都研究到极致并完美地结合为一体,故能在武学中独树一帜,绝顶临风。
因此孙门拳学往往被人所误解,只见具体技术要求者,以为孙学偏重形式,只见中和无为之意者,以为孙学空泛无实。其实皆是读者自己看不完全孙学之真意。
常有自称学富九车者,自以为天下之理无所不通,谈拳时指点江山。一旦问其拳式之作用,无不茫然莫解或牵强附会或隔靴搔痒。
当今大侃无形无意者众,大侃中外武艺融会贯通者众,而知拳式中之真意者少之又少甚至以为无此必要。所以,当今的武术大多早失其真了。
其他太极拳中有:轴意(虽有体现,但不精确)、架劲、蓄神、行进中的起落开合(虽有形式但不准确)。不具有:临界面、鸡腿力。
某些分支的形意、八卦中有:轴意、架劲、鸡腿力、行进中的起落开合,但不具有临界面、蓄神、开脉。因此在动静合一方面都难以成功。 永春其静止时的劲意就不一样。
中轴有形(身)轴、意(重)轴之分,此二轴的协同作用产生中轴劲。形、意二者由二而一再由一而二,才能真入形意之理。 由二而一,是静中之动的功夫。
由一而二,则上至动中之静
传统太极拳虽也讲动中求静,但是多指状态表象和主观之意,而不知其实质。故总是给人一隔靴搔痒的感觉。
形轴主身法,意轴主重力作用线。 中轴劲的重要作用其一是纯化架劲,是构筑架劲的重要参照。其二是在此基础上构筑鞭、架二劲的合一。
我在前面的帖子中已经讲过轴意在传统太极拳中就有,但不精确。意轴不固,接手则糜,发力则散。形轴不真,接手则僵,发力则拙。形轴主柔,意轴主刚。
练习意轴,首先是通过无极式。所谓对意轴掌握不精确主要指两脚分开重心位于两脚间中点的站立方法而言,两脚分开的越大,运用意轴的能力就越低。
意轴的锻炼是由细变粗,不是指外形,而是指自身稳固的能力。意轴由细变粗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由丝线充实为身轴,再由身轴充实为身柱。
两脚分立则难以锻炼意轴,无法解决意轴由细变粗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细与粗都是无形的,是用来形容意轴自身稳固的能力。
少林拳系的某些支派中也有临界面、鸡腿力、单重意轴、起钻落翻。但无架劲、开脉、虚神等技术。 某些道家功法里有开脉、起钻落翻、蓄神,但无架劲、临界面、单重意轴、鸡腿力等。
孙老先生对武学发展的划时代的贡献是将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将许多被其他人认为是不可融合的技术变为融合一体的技术。这是由于孙老先生深刻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孙老先生真正切实地从认知与能力上把握了一切事物的本质——道。这一点陈微明先生早有记载。
所以,孙老的拳与道合绝非仅仅是形而上的一种理念,而是具有实际内容的可以参证的修身实学。
意轴是动中求静的起点,是把握运用自身重力线的能力。这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实际能力。这种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劲力的质量和能否进入到动静合一。也是无极式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意轴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想象,什么能力?从临界状态下求得稳定的能力。其特点是尽量接近单点接地,为今后真正做到单点接地打下基础。
孙氏拳将此称为沙地立杆。意轴这个概念是从孙氏拳的锻炼要求中总结出来的概念。其他的太极拳都是多点接地。
单点着地与多点着地的稳定机制是不同的,因此将产生不同的锻炼效果和能力。所以,意轴是对动中求静的基础功夫。
白普山先生曾经学习过汪永泉系的老六路,而不是府内派。这一点我已经指出过一次了。此外白先生现在已经完全放弃了老六路的锻炼,只练习孙氏拳。白先生擅长的是运用方面。
孙氏拳的无极式不仅练习身正,而且锻炼意轴,是动中求静的起点功夫
这是孙氏拳与其他太极拳的区别之一。
站无极式时足跟着地,有什么危害性,从没有体会到,我的老师练此式80年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我的师兄弟中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此外,练无极式时足跟着地与运动中迈步如猫行并不矛盾。比如孙氏太极拳的云手就是前脚掌先着地随后过渡到足跟。一般来讲,向前迈步前足足跟先着地,向后退步后足前脚掌先着地。
核心是滚动技术。这与站无极式的足跟着地毫无矛盾之处。站无极式时重心落在足跟处是为了在临界状态下求中正、稳静,动中求静是求得彻底松净的入手方法。
即使是进步劈拳也不是用足跟往下跺。而是通过由足跟到脚掌的滚动完成落地。
只有找到临界才能真正体会到松透。形意拳同样是松着打。
开脉有另外的要窍,与您猜测的不是一码事。因此也就不存在误导之弊。我们站无极式时,没有任何追求,即不找劲也不找意,更不去执着于任何感受与景象。唯一的调整是在入手时要使重心落在足跟处,不要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