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谐美
太极拳以“阴阳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奉行“体用兼备”“身心合一”的原则,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具有鲜明和谐理念。
它包容了儒、道、释等诸家理论之精华,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和“温柔敦厚”之美,又兼具佛家“大善以慈悲为怀”的高层境界,深得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之风等.又密切与导引吐纳、中医经络学说相配合,强调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太极拳“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说明了太极拳是以阴阳立说所要遵循的自然而不强为的和谐运动规律。
在拳法上,太极拳讲求上下相随,虚实相间,快慢相合动静适宜,刚柔相济,内外合一等。技法上静如山岳、动若江河、似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断。
演练中,以其圆活连贯、轻灵柔和之“动”,朴实自然、意领神随之“静”,沉着不躁、恬淡不狂之“松”,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之“敛”使演练者身心俱融于天地自然,达到物我两忘境界。
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之中太极拳也讲究“与人为善”“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随曲就伸”等宗旨,并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融会到具体的技法之中,达到了善与美、内与外的高度统一。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促进了人的身心和谐。同时太极拳文化提倡的天人同体之理,即天人和谐的体现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和谐美”。
2、意境美
“意境”也就是主体和客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讲,是“情”与“理”的统一。从客观对象来讲是“形”与“神”的统一。正是“情”与“理”、 “形”与“神”这四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渗透与配合,才构成了审美和艺术的不同境界。
木极拳的意境是指它的“神韵”,即把崇高的精神、情操、意志融入到每个动作之中表达于外。
陈鑫云:“一片神行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相连故也。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问何以打出好景致?始则尊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得夫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此处则柳掸花娇,招招则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往神驰,真好景致。拳景至此可以观矣。”
3、道德美
武德是武术家道德美的集中体现。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种拳术,其功能不外乎搏人(攻击)、御敌(防守)和健身三个方面特别是有些拳种主要以攻击制敌为主,所以必然以急功近利为原则,出手必狠,甚至一着得手即置人于死地。
而太极拳集佛家的“大慈大悲”,道家的“善哉”和儒家的“仁义”于一体,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拳”。太极拳以“中庸”为体,以“无为”为用,讲究“舍己从人”“随曲就伸”。
它不仅仅把武德表现在口头或是书面上,同时还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技法之中。即使技击中,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武德的高境界是拳道合一、拳心合一。是天人合一在武学上的体现。
拳论中讲:“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事非,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陈鑫在《学拳须知》中讲:“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太极拳传之必得其人,如为非作歹,或缺乏武德之徒,秘而不可传也。”学拳一定要谦虚,戒骄戒躁,人若胜我,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若不胜我,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薄之意。
只有保持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太极拳才能学到手,练得精,运用自如。古谚语“习武先修德”可见练太极拳不仅是要强身健体,攻防格斗,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修身养性,以德服人。“拳虽小道,太极之大道存焉”。只有领悟“太极大道”才能真正的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的美学观丰富而庞大,笔者仅是抛砖引玉。另外,太极拳的动作名称独具美学特色,生动形象、名实相符,且富有诗意使人浮想联翩。如既文雅形象,又能反映动作本质的“金刚捣锥”,“金鸡独立”,“如封似闭”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野马分鬃”,“退步跨虎”,“上步七星”,“斜飞势”等,还有使人陶醉神往的“玉女穿梭”,“白鹤亮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