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首要做到“沾连粘随不丢顶”,我即可用听、化、拿、发以制敌。
听、化、拿、发为四十二式太极拳多种内劲中的四种基本内劲,且有密切相互关系。
听敌之劲准确,化敌之劲才能恰当;拿住敌劲之焦点,也就是取得“我顺人背”的机势之际,我运用发劲,可使敌立仆。
化劲走弧线,发劲走直线,力省而功巨,是为太极技击之决胜战略。
可见四十二式太极拳善于后发制人。敌不动,我无从知其虚实,我先用一虚招把敌劲引出,我即化之、发之。
若我之化劲不能达到使敌处于背势之境地,则我继续运用引劲、化劲,直至使敌背势时才用发劲,而收全功。
四十二式太极拳对意念的要求
什么是意念?意念是一种思想,一种感受,一种体悟。陈式太极拳追求的是灵感,灵敏和速度,“要求用意不用力”。
这是因为,意念集中了,周身放松了,才能肢体协调,内气贯通,然后,才能产生速度,产生力量,四十二式太极拳的松柔,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不用力就是松柔,用力就是刚硬。
在不失棚劲的条件下,放松下沉,这叫柔;“刚”则是通过速度产生一种灵活性的力量,是一种松活弹抖的力量。
“用意不用力”,是要求思想清静,精神集中,达到入静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拳术演练。“不用力”是说在初学阶段,初学者很容易用僵劲拙力,这时你要放松,不要用力。
练四十二式太极拳还要求“劲断意不断”,是说在定势时,动作停止了,劲力似乎断了,但是意念没有断,这是内气回归丹田的一种表现,其中蕴涵着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内气回归丹田时,丹田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膨胀力,身体既有收缩又有膨胀,极其灵敏。从外形上看,劲断了,但是,内气通过意念,在周身贯串得非常饱满,随时都可以喷发而出。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则是说意念是一种灵感,意念始终集中在这个灵感上,非常灵活,如果没有这个灵感,没有圆活饱满的内气感觉,刻意地用力,去追求某一种感觉,就会不灵活,就滞重。
总之,四十二式太极拳的意念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也难以把握的。我认为,练习太极拳,在不同的阶段对意念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对意念的要求我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学阶段,练习者的意念主要是仔细看老师的示范动作,思考,记忆动作的要领,套路的结构等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由浅入深地引导。
这时如果要讲一些“意守丹田”“劲断意不断”“用意不用力”“内气运行”等等意念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接受的,而且很容易出偏差。
第二个阶段,练拳达到套路熟练,动作规范标准的程度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练习者手上会出现麻、热、胀的感觉,这是有了初步内气的表现。
此时,可以开始讲一些意念的问题。这时,学生练拳时的意念是动作协调,周身放松,内劲连绵不断,要把手上的感觉保持住,贯串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