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有中老年人喜欢练太极拳,现在很多年轻的帅哥美女也喜欢练太极拳。当然,练习太极拳对我们的身体也十分有好处。42式太极拳是结合了各家太极拳的长处,所简化而得来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42式太极拳的基本桩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42式太极拳基本桩功大体可分三类
一、定桩(也称静桩)
(1)太极桩
练太极桩的第一步要诀就是要站平行步。
即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臂在胸前捧圆,指尖相对,约距10厘米。目视两手之间。
要求:立身中正,头正悬顶,下颏微收,沉肩垂肘,松腰敛臀,膝脚相对。 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心静,体松。
一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站一会,休息一会。
可先站3分钟,休息2分钟后再站,共做3组,即3分钟×3组。以后可增至5分钟等,以腿部感到酸胀为宜。
(2)开合桩
该桩乃静中小动,站平行步(同“太极桩”),两腿自然伸直,从太极桩动作开始,两手五指指尖相对,徐徐向外拉开,使两臂与胸部连成大弧形,如抱大球状,目视前方。
然后,两腿缓缓屈膝半蹲,重心均落两腿之间,同时两掌向内相合,与头同宽,掌心相对,指尖朝前,目视两掌中间。
要求:呼吸要自然,动作要柔和。
开时似两手中指指尖系细橡皮筋向外柔缓地拉开,很好地体现“运劲如抽丝”;合时好比挤压打足气的大气球一般。
(3)升降桩
该桩亦是静中小动。站平行步(同“太极桩”),两腿自然伸直。“升”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自然伸直,肘微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降”时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同时下按至与腹部同高,两掌与两膝、两脚均相对。目随手而动。
要求:呼吸为升吸降呼,上下肢配合为举臂伸腿,按掌屈膝。一升一降为1组,动作升降要有水涨船高、水落船降的感觉,或升起时好像把一根下端踩脚下,上端系于手腕的细橡皮筋拉长扯起似的;降时则似欲将漂浮水面的一块木板按入水中那般。
初练时,可先练3一5组,日久递增。
(4)抱球桩
该桩亦是静中小动。站平行步(同“太极桩”),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右臂屈抱于胸前,右掌心向下;同时左臂屈抱于腹前,左掌心向上,两掌心上下相对好比在两臂和前胸之间抱着一个大球一样,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3一5分钟后,左右臂互换。
要求:抱球时应心静、体松,尤其肩部应松沉,肘部略低于肩,形成沉肩坠肘。手腕、前臂同胸部之间应有20一30厘米的距离,即抱捧圆球,勿抱过于近身的扁球,呼吸自然。
左、右互换一次为1组,初练时可先站1一3组。日久渐增。
(5)弓步桩
要求、规格均与基本步型中的“弓步”相同,左腿在前为左弓步,反之亦然。左弓步、右弓步各站3分钟为1组,初练时可先练3组,日后每组时间及组数渐增。
站弓步脚时,两手可插腰,也可背于身后。目视前方,呼吸自然。
(6)虚步桩
要求、规格均与基本步型中的“虚步”相同,左腿在前为左虚步,反之亦然。左虚步、右虚步各站30秒至1分钟为1组(单腿支撑,时间应略短),初练可先3组,日后渐增。
其他两手位置、眼神、呼吸均同“弓步桩”。
二、活桩(也称动桩)
(1)上步
要求、规格均与基本步法中的“上步”相同。活桩,则是在若干分动上,静止5秒至8秒钟左右。
如:背手立正--屈膝摆腿,上步左虚步(左脚上步脚跟着地),停5秒一8秒,前移左弓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停5秒一8秒 ,经“坐身虚步”和“摆脚碾步”,屈膝收脚(重心全落屈膝之左腿,有脚提收至左腿内侧)停5秒一8秒。
然后上步成右虚步,再前移成右弓步,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2)退步
要求、规格均与基本步法中的“退步”相同,活桩要求与“上步”同。
如:叠掌开立(开立平行步,两掌在腹前相叠),退步右弓腿(重心移有腿并屈膝,左脚提起向左后方退一步,前掌着地)停5秒一8秒,后坐有虚步(重心左移,屈膝后坐,右腿自然伸直)停5秒一8秒。
然后,退步左弓腿,再后坐左虚步,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3)侧行步
要求、规格均与基本步法中的“侧行步”相同,活桩要求与“上步”同。
如:背手开立--屈膝左跨步, 右屈腿侧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脚提起侧向开步,脚前掌先着地)停5秒一8秒,左屈腿侧步(重心左移,左腿屈膝半蹲,有腿自然伸直,脚跟提起)停5秒一8秒,右丁步(提收右脚,在左腿内侧并步,相距10一20厘米,脚前掌着地)停5秒一8秒,左丁步(重心右移,左脚后跟提起)停5秒一8秒。
然后再右屈腿侧步,初练时,先做3一5组,日久渐增。
三、动作桩(也称基本动作桩)
将42式太极拳中常见的基本动作,抽出来左右连续进行,每动定势静止5秒一8秒。
如“上步”类的有:左有“野马分鬃”,各停5秒一8秒。左右“搂膝拗步”,各停5秒一8秒。
“退步”类的有:左右“倒卷肱”,各停5秒一8秒。
“侧行步”类的有:左右“云手”,各停5秒一8秒。
“虚步桩”类的有:“手挥琵琶”,停5秒一8秒。
在桩功练习过程中,都需注意进退转换,做到虚实分明,既轻灵,又沉稳,均匀柔和,不可重滞突然;移动平稳,不可忽高忽低。定势静止时,凝神静气,气沉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