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习42式太极拳的拳架顺
这里主要说打拳的姿势。
赵堡(42式太极拳启蒙规则)中所列四顺,即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者何以能顺?细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顺之去;腿向左去,脚亦顺之去。
唯顺脚时,先将脚尖撩起,随势而动,切记不可抬高移动身之重心,向右亦然。这里所讲是42式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为顺,这四个方面顺了,身躯可以说是处处顺了,人体内部才可能畅通无阻,所做的动作和发出的劲儿才会是周身一家下的整劲,这对于锻练身体,推手技击等,无疑都是十分必需的。
做每个动作,手向左去,身体要顺手而去,不能手是手,身是身,互不相干,腿向左去,脚也顺之而去,同时先将脚尖抬起,随着身体整个动作的需要而行动,要求脚不要抬得过高,以免牵动自己的重心。先父秉承先祖父拳技,在传拳时常讲:迈步走蹬泥步,脚抬高,泥水将会溅起。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即使分脚、蹬脚或踹脚,脚的高度也以不超过腰的高度为宜。切不可盲目追求所谓的高、难、美动作,而失却42式太极拳之本色。
先父在传拳中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怎样走路就怎样打拳”。别看这句话这么简单,但做起来却又那么难,甚至有人打了多半辈子拳,终也不知怎么打。
例如“进步打掌”一式,按照走路的习惯,前边弓之脚与后蹬步之脚也应该仍然保持小外八字脚,这样可以使腿部劲力方向与膝关节伸曲方向及脚尖的方向保持一致,特别是腿部吃力的时候,劲力的方向必须与脚尖、膝尖平行。
即三者必须是顺直的,不可出现夹角,膝应顺脚而动,左右摆动的范围不可超过脚宽。但一些人总爱将后面那只脚的脚尖外撇,有的甚至成了丁字步,误认为这样可以加大下盘的稳固性。
岂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喧宾夺主之举。本来此式是主攻的,你却要多余地加大底盘的稳固性,反而减弱了攻的力量。按照力学原理,两只脚朝向的方向之夹角所形成之合力,在一定范围内是成反比的,将后脚之脚尖不适当地外撇,反而是减少了合力,而适当的夹角(如三十度)则为合理。
另外脚不适当地外撇与膝的力方向不一致,久之,必然伤及膝关节。同样,凡有弓蹬步之拳式,亦如以上述之要求。
至于加大下盘的稳固性,对脚的要求是适当地将两脚之间距离加宽,使人体的底面积加大,稳固性必然加大。而采用将后脚尖外撇,即成为分力,必然降低合力,同时也违背了姿势顺遂的原则。
更需说明的是,有些人一练拳就不会走路了,将前后两只脚放到一条直线上,走成了一字步,像走钢丝绳,必然左右摇摆,一旦从侧面给以外力,即使不太大的劲儿,就可将其推倒。
因为他的底盘已缩至小,哪能有不倒的道理啊!
对个别大八字脚及内八字脚的练家而言,打拳要“顺其自然”,“不要别着劲儿打拳”。天生下来学走路就是那样,又何必去硬别呢。
这里也有个生理问题,也可能是个习惯问题,如能改过来,以小外八字走路打拳那当然更好,改不了,也不要强制改正,就顺其自然罢了。
在我们同门中也有用这两种步型的,他们照样可以练出整劲儿来,照样可以出功夫,成好手。
42式太极拳的借力打力如何学习
“牵动四两拨千斤”,说的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呢?其实,在推手和散手运动中,人体始终处于运动的状态之中,由于人只有两只脚,底盘相对还是比较狭窄的,人体重心偏于底盘一侧是经常发生的。再加上自身攻守失误和对方的虚引诈诱,人体难免有处于动摇之时,正因如此,“四两拨千斤”的机会就多了。
在攻防实战中,对方用大力推来,由于其身法前倾,上下不相随,你只须用小力“牵动”一下,就可使他向前跌仆而去,有时甚至只须斜闪放空,也可将力大又不大懂拳技的人倾跌而倒。
关于“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42式太极拳的技击招法千变万化,但总归“引进落空”一法。如何“引进落空”,当双方粘连在一起时,在引出对方真力时,我顺势牵引其向前不丢不顶,让对方在一定距离内真力耗尽,在我身上找不到着力点。拳谚谓之“妙手空空”,一旦我得机得势,便将其发出。对于高手来讲,触发即是瞬间之事。
关于“粘连黏随”这四个字,就是要实现“粘”的效果,“粘”就是我顺人背,双方在接触中运用棚捋挤按四法,在变换中,我黏住对方,与对方紧挨相连,不让对方走脱,我必须紧紧跟随,寻找时机,使自己处于顺势,对方处于背势,我则必胜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