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补钙误区
1、补钙越多越好
成人的钙的可耐受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毫克,这个摄入量不是建议的标准摄入量。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0毫克,一般从膳食中摄入钙至少500毫克。摄入的钙越接近可耐受高摄入量,危害健康的风险就越大。
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的危险性增加等。也就是说,营养素摄入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对健康不利,而过量也可能对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摄入,可以基本满足人体对于钙的需求。所以,补钙并非越多越好。补钙过量的主要症状是身体浮肿多汗、厌食、恶心、便秘、消化不良,严重的还容易引起高钙尿症,同时儿童补钙过量还可能限制大脑发育,并影响生长发育。
2、吃钙片防治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错误地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中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3、治骨质疏松不辨病因
骨质疏松首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女人绝经期后呈现的骨质疏松、晚年男性呈现的骨质疏松都归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而导致的骨质疏松则归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不一样类型的骨质疏松,医治手法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概补钙,不然会呈现并发症。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导致的骨质疏松,弥补钙剂就十分有用;而关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托补钙来医治。绝大多数晚年人发作的骨质疏松归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晚年人大概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医治,比方绝经期女人可弥补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啥效果。
4、吃钙片是补钙的佳途径
在我们每日摄入的天然食物中,有很多可以达到增加钙质的目的,像奶制品、豆制品等。比起钙片,这些食品存在着价格便宜、食用方便等特点,应为补钙首选。除了日常的食物调整以外,如果还不能达到身体需要,采用营养素补充剂或强化食品也是解决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手段之一。
糖尿病患者对于补钙的问题,一定要慎重。糖尿病很容易合并骨质疏松症,这时需要补充充足的钙质,当然单纯补钙并不能对骨质疏松有绝对的治疗作用,需要同时合服维生素D制剂、降钙素等才能达到良好的钙质吸收效果,从而缓解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5、轻信广告中某些夸大其词的说法
某些厂商为了增加产品销量、扩大知名度,在广告中加入不切实际、夸大其词的言语和数据。专家称:正常情况下,钙剂对于人体的吸收率大致在30%左右。这显然与某些商业广告中所宣传的吸收率高达90%有很大出入。还有一些厂家把在动物身上获得的实验结果写在产品说明书中。对待这些,需要消费者有正确、客观的判断力,对待产品不能跟风、盲从,平时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医学常识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