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胃热(火)证又分胃实热证或虚热证,多因吃了太多辛辣煎炸油腻的食物而成,或因心情抑郁,郁而化火等导致胃热证。
胃实热证:大多表现为胃部疼痛或有灼热感,伴有口臭或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滑数。
这种情况可以用金银花、石膏、芦根、虎杖、丹皮、栀子、大黄等泻火清热解毒的药物,也可配合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中成药应急治疗。煲汤时可加用崩大碗、蛇舌草、蒲公英、火炭母等辅助治疗。
胃虚火证:表现为胃部不适,口干口苦,口腔溃疡,劳累后或熬夜后加重,口臭,大便干,口干不想喝水,舌淡胖大稍嫩红,脉细数等。
虚火时,要养阴清热或益气清热,用生地、石膏、麦冬、太子参、沙参等药物,煲汤时可用生地、麦冬、沙参、五爪龙等。
中医在治脾胃病上,多采取“寒则温之,热则凉之”方法。对于寒热错杂证,需要寒热并用,如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
对于虚实夹杂证,又需要攻补同用。需要注意的是,治脾亦不宜不温大热。若热之太过,势必损伤脾阴;治胃亦不宜大凉大寒,如寒之太过,势必损及胃阳,应做到寒温相适,方为高明。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胃药不可乱吃。像吗丁啉这种推动胃肠蠕动的胃动力药,胃胀时用效果好,但如果有胃痛、胃胀又伴有腹泻时,胃肠痉挛或蠕动速度加快,用吗丁啉反而对病情不利。
还有的人一胃痛就吃止痛药片,据了解,止痛片大都是解热镇痛药,对于炎症性疼痛、牙痛、关节痛等有一定效果,但对于因胃病而引起的疼痛,这些止痛药不但没有止痛作用,还会因为刺激胃黏膜,容易引起胃黏膜糜烂或出血而加重病情。
Tips
在饮食上,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
若脾胃虚寒的人,宜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胃热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茅根、马蹄、蜂蜜等甘寒生津之品。
本期嘉宾介绍
男,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分配到北京市中医院工作,至今已30余年,精通中医基础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主任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胃肠病专著《中医胃肠病学》和《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等专著及《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等。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中央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