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是祠堂祭,这种祠堂祭,也称庙祭。这种祭祀是宗族的人共同聚会。有的地方把祠堂祭,叫做“清明会”,或叫“吃清明”。这种祭祀活动一般都在家谱和祠堂里进行。每年在族人内轮流推选出一人为“坟头”,由“坟头”组织安排祠堂祭祀的各项活动。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由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家谱(祠堂)是什么?家谱其实就是一个缅怀先人,接受传统教育的地方。
在祠堂祭祀中,讲述祖先的功德,要后人知恩,感恩,报恩。感恩先辈的恩德,启蒙后代。还要大力宣扬家道家风,做父母的要示范家风,做子女的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相传承家风。后一项,就是大家聚餐。榆中一带的人,把这种在词堂的聚餐,叫做“吃清明”。
而西固,红古,永登一带,不是在家谱里聚餐,而是“抓份子”。所谓“抓份子”,即是将家谱里献上的猪羊三牲,由“坟头”把它按族内人丁的多少,搭成“份子”,以排名的前后顺序,不挑不拣,每个人丁抓一份,带回家去食用。抓份子多的人家,自然就是人丁兴旺的人家。
这种一年一度的上坟扫墓活动,实际上就是一次生命伦理及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清明扫墓,亲情加厚。清明上坟祭祖不仅是一种民俗,而且还能密切家族亲情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清明扫墓的活动,慎终追远,充分汲取“孝道”文化的正能量。使孝道文化更加发场广大。这种优秀的孝道传统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
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等。
清明长在,孝亲感恩的意识长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今清明扫墓这种民俗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扫暮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文明祭祖,节俭扫墓已成为了人们的共识。网上遥祭,上坟献花等祭祀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成为新的时尚和风俗。
清明供品来头不小
专家表示,清明节习俗不少,包括扫墓祭祖、踏青赏菊、喝雄黄酒等,有厦门特色的就是做薄饼、吃薄饼。薄饼馅料里要放新鲜海蛎、豆干、胡萝卜丝、高丽菜、春笋丝、芹菜,焖煮大半个小时,包卷时还要放入贡糖、海苔、香菜。一家人吃薄饼,往往要两口大锅才够煮馅料。而清明粿不仅美味,对治疗胃溃疡、慢性气管炎、咳嗽、风湿也有好处。
关于薄饼还有典故。据了解,古时候的春祭都在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专吃冷食,在厦门就逐渐发展为清明包薄饼吃。传说薄饼是厦门人发明的。明代嘉靖年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那时,金门属同安县管辖)。后来,蔡复一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公务繁忙,经常废寝忘食。蔡夫人害怕丈夫健康受影响,就将鱼、肉、虾、菜、笋、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头,让他边吃边办公,被称为“婆饼”,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饼”。
结语: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是很多的人还是想回到家乡缅怀一下故去的亲人。清明节有很多的习俗,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文风俗,相信上述介绍的这些清明节的习俗能够帮助大家哦!不久之后就清明节啦,大家可以去郊外踏青扫墓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