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在众多的太极拳流派之中,和式太极拳是一派很受大家推崇的流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练习和式太极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练习和式太极拳的三子要诀吧!
和式太极拳动作十分灵活,它的运动方式与其他各门各派都不同,它的动作轻柔优美。
一、中
不偏不倚谓之“中”。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中央无极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复生金,乃是从中而始,从中而终 ,终而复始,始之终之不离一个“中”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修养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道去,也还是一个“中”。
天下之大本也。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能守此中者圣人也,失此中者凡人也。圣凡之分,只能得失一中耳。
因此,很多练习太极拳的大家都认为,练习太极拳举手投足之间,都必须做到中正。
拳语有云:“拳从心中起,落在鼻尖中。”鼻居中央之地而为土,所寻求的还是一个中字。守己在中,取彼也在中,锻炼时需达到阴阳、虚实之中,故赵堡太极拳把中放在首要地位。
行拳作势,起于中,落于中,攻于中,守于中,求于中,时时式式不离一“中”。太极拳不但在拳架锻炼时执求于“中”,而且在身体内部也需炼出超常的“中”和之气,方合于性命双修的要求。
二、正
以中求正,正则直。不弯曲,不倾斜,对一个物体来说,就算正了。可是对于人体,仅有以上要求还不够,对于一个按套路要求研习太极拳者就更不够了。
太极拳练习的时候,要求中正,不可以前俯后仰,东倒西歪。
虚领顶劲是通过收颔达到头部正直,通过收腹达到身的正直,上下自然正直,无论动作大小,从膝关节到脚,小腿部分一定得与地面保持垂直,这样从上到下就形成了一个整体正直的身躯。
行拳身要正,推手身要正,实践技击时身要正。上自百会穴,下至会阴穴;前以鼻尖肚脐,后以脊椎尾闾,虚虚对准成一垂线。
武术谚语云:“撅臀哈腰,传授不高。”不唯如此,“正”又与做人的道理一致,即习拳者既要身正、势正、形正,更要心正、气正。心正,神亦正。炼就一身正气,扶良抑恶。
出手先占正门,正门即是巧地。唯有正,才能一气贯穿,才能虚灵,才能在虚实转换时身体有悬空的可能,对方来的力才会有如拨悬物的虚空感,才能应验立木面千斤的道理,推手和散手技击时才会有化、引、拿、发的机会,有了这种机会,才可能体现和证实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句绝非虚妄。故赵堡承架太极拳对“正”的要求尤为严格。
三、平
《内经》“平人气象”条说:“平人者,无病之人也。”可见一个人的健康高标准无非是“平”。
“阴平阳秘,气乃和”。人体各部分器官功能平衡,同时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亦得平衡,不用说,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一定也是平衡愉快的,身体是健康的。
故赵堡承架太极拳特别注重这个“平”字。因此,在习练时通过许多方法、要求去实现和达到“平”的状态。
习练时除保持中正的身躯外,还须做到六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心与意合、力与气合、筋与骨合),和不撇不停(撇、停,后面有专条解释),这样使五脏六腑、筋骨、肌肤作反正、上下、前后、左右的等量圆转运动,去合于“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的阴阳平衡,才能不贪不欠,无过不及,不丢不顶,中正平稳,如此长期锻炼下去欲动、随遇和独立时自己的重心方能稳固和平衡。
那么太极拳除用上述方法取得平衡外,还利用什么办法和原理求得平衡呢?简言之,就是要圆动,在圆周运动所产生的旋转中求得动态的平衡。
太极拳是圆和圈的运动,赵堡承架太极拳就是运采用斜圈、平圈、反圈以及先进量螺旋形的立体交错的圆转运动使每势的起、承、转、合得到平衡。
宇宙天体的构成和运行也是螺旋圆转与圈的不息运动,才得以平衡存在的。
再就是太极拳要求身动心静,动作和缓,呼吸自然均匀,神安气平(这样,能量才消耗不大),因而能达到所要求的平衡效果。这也是太极拳具有既能防身又能强身健体,还能治病等多种功能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