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的太极拳,除了运用到武术竞赛中,重要的是养生。太极养生是人们熟悉的,很多成功人士的必备运动。练太极拳的好处是调气活血脉,提高身体素质,下面随着24式太极拳学习一下吧!
练24式太极拳能调气活血脉
太极拳属于武术中的内家拳,因此,在练习拳架外形姿态时,要重视内在气血盛衰状态,以便达到内外双修的目的。
故此,《十三势行功歌诀》中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充分阐明了其内家拳的实质特征。
腹式呼吸是太极拳拳式动作操练要领之一。拳式的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是太极拳从古代"吐纳"和"导引"养生术中汲取的营养。腹式呼吸分为两种吸气时,小腹凸起外鼓,呼气时,小腹凹进内收,这种叫顺腹式呼吸。
太极拳通过腹式呼吸,能调节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大家都知道,淋巴积聚了身体毒素,而练太极拳可加快淋巴的新陈代谢。
吸气时,小腹凹进内收,呼气时,小腹凸起外鼓,这种叫逆腹式呼吸。顺腹式呼吸,适合根据"开"(伸展肢体)吸"合"(收缩肢体)呼的人体运动规律,可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状态。
可是,太极拳虽然讲究养生保健之法在拳式操练中的运用,但是它的本质是武术。武术,就要讲究技击实用,而技击实战的拳式动作,就离不开"劲力"(进攻和防守时,拳架中的能量)。
因此,太极拳中的腹式呼吸,是根据拳式动作"蓄劲"和"发劲"的变化规律来运用操练的。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在演练中,特别重视气与力的结合,在拳势变化中,气是动作的物质基础,劲是动作能量的释放。
在太极拳套路的演练过程中,当拳式动作"蓄劲"时,小腹微微凹进内收,同时,用鼻轻缓地吸气当拳式动作"发劲"时,小腹微微凸起外鼓,同时,用鼻悠长地呼气。
这种逆腹式呼吸法在太极拳拳式动作中的运用,使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气沉丹田"的拳论要领得到了充分地运用。
太极拳无论是套路演练,还是推手较技,其劲法都突出一个"整"字,腰腹在气沉丹田的逆腹式呼吸的状态下,使小腹膨胀腰脊充实有力,这样,在拳式动作的演练过程中,下肢之力("起"于根节)就会得到腰脊的顺利上转("顺"于中节),而终形成一股"整劲",通过双手发出("达"于梢节)。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它日夜不停地循环周流于全身,它们不断地运来养料供给脏腑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它们又不断地把脏腑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运出体外,从而保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就是说经脉中的血,在气的推动下,才能循环往复全身。而经脉之气的盛衰与肺气的关系十分密切。"肺主气"是肺脏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人体外在筋骨皮毛和内在脏腑骨髓之气,均为肺所主。
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因此说,太极拳拳式动作的掤捋挤按与肺脏的吐故纳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体的气血充盈,经脉畅通。
这种逆腹式呼吸之法,加深了呼吸的程度,使人体在拳式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能吸收到周围空间中更多的清气,同时,能把体内产生的浊气排除得更加彻底,使习武者精力充沛,神气实足。
24式太极拳养生原理
一、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
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二、太极拳是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强调全身心的放松。“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从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
经络不通,就有不健康的地方,行动不利索、血液不畅通,有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和虚实转换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
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身体做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疏通经络,疏散内气,加强并维持各经络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使全身处于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