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自己喜欢的角色印象一定很深刻。可以让孩子形容给妈妈听,他喜欢的角色长得什么样,是一只小鸭子,还是一只大笨熊,它的嘴是什么颜色等等。这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边走路边唱儿歌
父母带孩子走在路上时,有许多增加孩子知识的机会,可以给孩子猜测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之类的谜语,孩子不一定能猜出来,但对这种形象生动的儿歌会感兴趣,有利于孩子的语言智能。
描述物品特点
妈妈可以拿着一个宝宝感兴趣的物品,为他描述这个物品的一个或多个特点,如谈谈它的颜色(是草地般的绿色),或是它的形状和大小(小圆球)。数量的多寡(两个桔子。或是它的质地(柔软的或是硬的,或描述它的声音(电视的声音很大,很吵)。也可以让宝宝试着描述一下这个物品的特点。
宝宝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运用语言和组织语言,她的语言智能也就能得到提高。
是否与宝宝缺乏交流
让宝宝没有学说话的语境,现在大多数家庭里都是老人带孩子,而老人本来就话少喜静,如果父母下班后再不和孩子进行充分的语言交流,那么孩子就会缺乏学习语言的情境,语言发展自然受影响。
是否常对宝宝指责
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家宝宝和同龄宝宝做比较,如果当着外人批评宝宝说话不如别的小朋友清楚流利,甚至嘲笑宝宝读音不准确,都会刺伤他的自尊心,让宝宝对开口说话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
语言环境是否过于复杂
现在很多家庭里,语境不统一,如宝宝的奶奶说地方话,妈妈说广东话,而爸爸说普通话。同时面对几种不同的语言,让处在语言敏感期的宝宝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跟谁学,他很可能会选择不说。
不需要说话
一些家长对孩子过火的溺爱,会特别深切的重视宝宝的全部,当孩子想要喝水的时分,他可能想开口说,我要喝水,可是这个爸爸妈妈眼疾手快,还没等孩子说,就现已把水递给了孩子,时刻长了之后,孩子就会发生心理慵懒,不想开口说话,通常经过手势和眼色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总结:孩子说话一般是从一岁左右开始的,这个时候只会说几个很简单的字,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就可以说很多话了,家长们平时要多跟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自己也会去模仿大人,自然慢慢的就会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