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们介绍了陈式太极拳开合的区分及含义,此外我们还需知道陈式太极拳的开合存在也是相互联系的,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它们之间转换的基本规律。
世界万物相生相克,有开必有合,有屈必有伸,有呼必有吸。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在自己的规律。
开合转换的基本规律
一、在太极拳运动中,开与合是互相化生的
就是陈鑫说的:“一开连一合,开合互相承”(《陈氏太极拳图说》75页)。就整体而论,有的拳势(如“揽擦衣”)是一开一合,有的拳式(如“金刚捣碓”)是两开两合,有的拳势(如“闪通背”、“云手”)有更多的开合。还有少数拳式,如“白鹅亮翅”,外形上虽然只开不合,但紧接的“搂膝拗步”式,就必须先合而后开;“初收”式外形上虽然只合不开,但紧接的“斜行”式,就必须先开而后合。
太极拳动作,系由无数个弧形和圆圈所组成。以手而论,如果划上弧或上半圈时为伸为开,则划下弧或下半圈时为合,如“左右擦脚”式。反之,如果划下弧或下半圈时为开,则划上弧或上半圈时为合,如“抱头推山”前半势的双手抱头动作。
二、拳势中,手足的屈伸与内气的收放通常是一致的
简单说来,肢体的伸屈,通常伴随着丹田之气的收放,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陈鑫曾说“凡左右缠丝精,伸展胳膊向外去者,皆是由肩、由腋缠到指头;往里收束者,引进其精,皆是由指甲、指肚缠至肩、缠至腋。”又说:“周身之精,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陈氏太极拳图说》392页)如“单鞭”式,两手由胸前向左右开展,两腿左弓右蹬时,内气是由丹田发向手足四梢。“初收”式,两手两足屈收如猬缩,内气是由手足四梢收归丹田。
但是,也有少数拳势身肢的屈伸和内气的收放恰巧相反,比如:陈式太极拳由“金刚捣碓”式转“白鹅亮翅”式,两手和两臂由左向右前上方伸展时,内气却是从手足四梢向丹田收聚;杨式太极拳的“双峰贯耳”式,两拳分别自左右弧形向前上方收合时,内气却是从丹田向两拳发放。
所以,有些拳家将太极拳动作中同义的相对名称分类列表:将吸、合、虚、蓄、屈、退、起、仰……归为一类,将呼、开、实、发、伸、进、落、俯……归为另一类,只是符合一般情况。
特殊情况下,第一类与第二类之间的开合关系往往可以转换,两者是相对的。
三、足腿起步时常用顺缠开劲,落步时常用逆缠合劲;手臂引化时有时用顺缠开劲,有时用逆缠合劲,但击发时则常用逆缠合劲
陈鑫说:“缠丝精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陈氏太极拳图说》第325页)。在陈鑫的著作里,很多地方都以缠丝劲的顺逆来区分开合。
关于起步用顺缠开劲、落步后用逆缠合劲,他在论述“庇身捶”式时讲得十分明确,他说:“右足初开步,足先里向外绕一小圈,而后向右渐渐展开,如新月形。其内精是用顺缠法,由足大拇起端,向足背至外踝,由下向里,上缠至大腿根,是顺缠法,属开。待足展开步,足落后,仍用此精倒回缠之,以至足大拇,是谓逆缠法,合精法。”(《陈氏太极拳汇宗》下册第5页)。
在阐述击发时采用逆缠合劲的地方更比比皆是。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顺缠开劲也不是不可以击人。比如:“背折靠”式,就是用右肩的顺缠开劲击人;“白鹅亮翅”式,也可用右臂的顺缠开劲击人。
上述几条,只是开合转换的基本规律。实际上,在太极拳练习时,特别是在太极推手竞技时,开合的变换还要复杂得多。
双方肢体沾粘连随划圈运动,为了“知人”和不被人“知”,在由合到开的过程中,有时突然作一个小圈合动,而后继续外开,是谓“开之再开”;在由开到合的过程中,有时突然作一个小圈开劲,而后继续内合,是谓“合之再合”。
又如“高探马”式,左胳膊如果打出肘劲,则左手内合而左肘外开,这叫“合中有开”或叫“开中有合”。正像陈鑫说的:“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陈氏太极拳图说》423页)。不过,只要我们知道了开合的区分方法和开合转换的基本规律,就基本上明确了太极拳的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