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以内气催外形动作基本协调,内气能够贯通,运动则产生了质量的变化,即从以外形引内气阶段过度到以内气催外形的阶段。
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 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意识指挥, 内气贯通使肢体较为系统的运动体系,一处动,百骸皆随,一处静全体皆静。
到此阶段,练习陈式太极拳一些要求和法则已经是不思而得,不会出现明显的顾此失彼的现象和运动误差。
但这种体系在技击当中还不能完全适应,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乱套,因而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
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 "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部分 意、气、力
练拳时要求放弃杂念,呼吸自然,气要沉,神态如猫捕鼠,凝神敛气,不能散漫。同时又要做到神态镇定,防止动作僵硬变形。
陈式太极拳谚常讲"用意不用力",初学者应当好好体会。用意不用力决不是要人缩手缩脚,动作拖沓无力。
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为绵里藏针,有人形容说动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触到,犹如碰到钢筋铁骨。
我认为,用意不用力,是要去除天生的蛮力、拙力,譬如练习举重时,屏住气,使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那种力。
陈式太极拳应当锻炼出来的是内劲,是意、气、力三者的结合。
通过意识指挥,使身体协调气血通畅,在发劲时,就能运用自如。陈式太极拳练习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专业举重运动员。
然而,前者优势在于他能在意识控制下,瞬间发劲,给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间"。
要练好陈式太极拳的爆发力,必须先在去僵求柔、周身放松的基础上下功夫。
所谓放松,即是指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全身各个关口松开,肌肉全部放松。
拳论上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是指这种放松还必须有一种相互协调配合的力在里面,建立在拥劲的基础上,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随时可以调动周身任何部位,随时发力,完全不加一丝勉强,挥洒自如。
太极拳是内家拳术,是一种意念和气力的运动,所以,必须要做到内气与外形的协调统一。
练习陈式太极拳开始要先以外形引动内气,然后再练到以内气催动外形,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结合的境界。
拳论中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只有达到内气与外形结合,才能够收发自如,随心所欲。
拳论中讲:“劲起于足,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
这里的梢指的并非四梢,而是各个出击点,因为太极拳要求周身上下各个部位都能够发力。
太极拳讲究落地生根,要求脚下要稳,如果不稳,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只有脚下稳健了,在发劲时,脚下蹬地发力,才能够借地面的反弹力,源源不断地将力传输到发力点。
拳论中讲:“腰如车轴气如车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导致全身僵硬,所以腰部要放松,放松则气脉畅通圆转自如。胯关节也要放松,松则腰部圆活。
两胯与两膝要撑开撑圆,又有相合之意,这样裆劲才有力而又圆活。
拳沦上讲:“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问求之。”所以,要想将弹抖爆发力练好,关键要腰档的配合。
发力时拧档转腰,腰部旋转要快,要迅猛,以腰为轴,瞬间向一侧旋转产生离心力。
劲到落点时要注意前后左右配合对称,不要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要保持重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