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艳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河南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病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委,UPTODATE文献翻译专家,参编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6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 ”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尤其擅长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肾病诊治,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矮小,继发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能活多长时间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但患者的存活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因为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及时性、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所以,很难直接回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能活多久”的问题。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及时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存活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关键。所以,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2024-12-14 21:50:18
  • 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引起的吗

    糖尿病并非仅仅是因为糖吃多了引起的。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胰岛细胞的功能或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异常。这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使得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无法满足身体调节血糖的需求,也会引发糖尿病。虽然糖吃多了不是唯一原因,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和影响胰岛功能。

    2024-12-14 21:50:18
  • 怎么检查糖尿病

    检查糖尿病需要进行血糖水平测量、尿液检查、胰岛功能检查等检查。 1、血糖水平测量 空腹血糖需要至少8小时未进食后进行测量。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则可能是糖尿病。随机血糖是在任意时间进行测量。如果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也可能是糖尿病。 2、尿液检查 尿糖阳性可以为诊断糖尿病提供重要线索,但并非绝对准确。所以,尿液检查通常与其他检查方法结合使用。 3、胰岛功能检查 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这些检查可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和储备能力,对于诊断糖尿病的类型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2024-12-14 21:50:16
  • c肽小于多少为一型糖尿病

    单纯通过C肽小于多少并不能明确是否为一型糖尿病。 C肽是胰岛素的附属物质,它在体内与胰岛素一起释放。血液中C肽水平可以提供关于胰岛素分泌情况的信息,但不能用来直接诊断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严重缺乏,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的C肽水平通常较低。正常情况下,空腹状态时C肽水平应该在0.8-4.2ng/mL,如果C肽水平小于正常范围,并且伴有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等症状,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诊糖尿病。最终确诊为哪种类型的糖尿病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血糖水平、症状、胰岛素抗体检测等结果。

    2024-12-14 21:50:16
  • 妊娠期糖尿病生完宝宝多长时间能恢复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生完宝宝后,血糖一般在产后6周左右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会持续存在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由于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和代谢紊乱导致的血糖升高,大部分患者在分娩后,胰岛素抵抗逐渐减轻,血糖逐渐恢复正常,一般在产后6周左右。但是,如果在妊娠期糖尿病期间血糖控制不佳,或者存在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如肥胖、家族史等,血糖可能会持续升高,需要继续进行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应该注意控制饮食和体重,适当进行运动,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应该注意避免使用含糖饮料和高糖食物,多进食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健康食品。

    2024-12-14 21:50: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