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

  医学到了建国之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西医方面。不管是遗传学还是生物学,都促进了后来医学的进步。那么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有哪些变化呢?通过下文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一、医学分子生物学

  (一)发展概况

  1949~1966年由于国际分子生物学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我国几乎没有分子生物学研究,仅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中有相关理论的介绍。

  七十年代中期DNA重组技术创立后,医学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迅速发展,如在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地提取了人干扰素的RNA。

  八十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我国相继建立了与医学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如:1985年建立癌基因与相关基因研究室,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1986年建立分子肿瘤学实验室。1987年建立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病毒基因工程实验室。

  (二)分子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主要学科研究成就

  分子遗传学

  八十年代初,上海市儿童医院医学遗传学研究所利用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创立了微量因相DNA分子杂交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X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1985年以来,该所与国外研究所合作应用RFLPC(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苯丙酮尿症的产前诊断。随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合作,系统地分析和鉴定了中国人以及东方人种中导致苯丙酮尿症的基因突变情况,为苯丙酮尿症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奠定了基础。1986~1990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通过对“B地中海贫血基因的类型与相应寡核苷酸右B地贫产前基因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设计了限制酶引物延伸法,获得高比活寡核苷酸探针,建立了直接检测B地贫突变的方法,并在原有寡核苷酸直接检测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斑点杂交(PCR-ASO)检测B地贫突变类型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率。北京医科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在“七五”期间合作,分离制备结合国外引进特异性探针,开展对高发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应用人生长激素(hGH)基因探针,发现中国人种中第一例生长激素基因缺失家系。

  肿瘤分子生物学

  八十年代一开始,分子生物学技术立即为肿瘤研究所利用。从1983年起,我国开始肿瘤基因的研究工作,经过2年多的时间,很快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在肝癌,食管癌,鼻咽癌等多种肿瘤中找到癌基因。1986年以来,活化癌基因谱及作用机制的分析研究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首次证明化学致癌物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在食管癌发生中作用,它可以在癌变的启动阶段就能激活细胞原癌基因。认为癌基因的被激活可能是癌变的原因,而不是癌变的结果,据此机制成功地诱发出人胚食管上皮鳞癌,为人食管癌亚硝胺病因提供了直接证据。九十年代初,本所应用改良的基因组消减杂交策略,分离出数个食管癌缺失的DNA片段,其中一些在现有GenBank中未查见同源序列。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在国家“七五”间首先发现人原发性肝癌至少有七种癌基因和生长因子与受体基因的参与。北京市肿瘤研究所在1985年通过细胞转染,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在一个胃癌细胞株中发现并克隆出具有转化活性的癌基因C-Hα-ras,证实该阅基因的点突变与病人预后有密切关系,而且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因工程

  早在1973年,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病毒所开始从事体外干扰素生产的研究。1979年该所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提取了干扰素的RNA,为干扰素的基因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八十年代初期,在我国首次建立了人干扰素基因无性繁殖素,以后又使人干扰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七五”期间,肝炎诊断试剂盒有重大突破,利用DNA重组等手段获得了基因工程高效表达HBeAg(e抗原)并成功地取代了血源HBeAg,达国际先进水平。截止1993年底,我国正在研究开发的基因工程活性多肽和疫苗在30种以上,干扰素和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已经投产,并用于临床和预防。

  分子病毒学

  病毒性疾病及病毒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是分子病毒学的主要任务。从八十年代开始,病毒与相应的人肿瘤(肝癌、鼻咽癌、宫颈癌)的关系及致癌机制的研究,是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在“六五”研究基础上,“七五”期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上海市肿瘤研究所1988年首先报道了人肝癌中存在游离复制,但有缺陷的HBV病毒基因组。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在“七五”发现:EB病毒与鼻咽癌密切相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与基础医学研究所合作在1986年~1990年研究了HPV(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

  基因诊断

  八十年代初期,DNA探针,核酸杂交技术等开始用于实验室研究,因操作复杂,条件要求高,而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1985年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发明后,八十年代末期很快在我国传开。同时,西安等地成功地研制出自己DNA合成仪。九十年代初,北京、上海等地研制成功肝炎病毒、结核等诊断试剂盒。1993年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诊断疾疾病已普及全国。目前,基因诊断作为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建立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基因诊断技术。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八十年代末期在国外兴旺起来,这一结果是医学分子生物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九十年代初开始基因研究工作,1994年8月卫生部药品评审中心在北京召开了“人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审评及研讨会。1995年国家卫生部已经通过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首例药审,并批准其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病例。

  二、免疫学

  1949年以后,针对五十年代以后面临的鼠疫、天花、霍乱、脊髓灰质炎等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局面,免疫学工作者们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研究工作中去,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61年消灭了天花,1958年以后基本控制了鼠疫。我国学者于1959年分离出麻疹病毒,成功地制成了麻疹减毒活疫苗。1962年我国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这些疫苗以及免疫学工作者们研制出的各种类毒素、抗毒素、菌苗等等对于控制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破伤风等疾病,增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除了上述抗感染免疫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外,我国的免疫学工作者在五、六十年代还及时了解国际免疫学研究的新动向,在免疫化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做了一些较出色的工作。

  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十年使我国的免疫学事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我国的免疫学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明显地落后了。

  1976年以后,我国的免疫学事业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78年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会成立,1989年中国免疫学会正式成立。两个学会的会刊《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及《中国免疫学杂志》也相继创刊。目前我国的免疫学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细胞免疫学、分子免疫学、免疫病理学、免疫药理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中医免疫学等免疫学分支的一个门类齐全的独立的学科体系。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克隆技术、酶联免疫、放射免疫、流式细胞术等先进技术在各研究单位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这一阶段取得的成果很多,如基因工程干扰素的研究,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进展迅速,现已能生产全部亚型的基因工程干扰素,并对其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做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所生产的干扰素不仅用于国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还出口到国际市场;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疾病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乙肝血源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成功及推广应用,将在不久的将来使我们能初步控制这种疾病;甲肝疫苗的研制成功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生产此疫苗的国家,对于控制甲肝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测定EB病毒免疫球蛋白抗体方法的建立对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国人HLA及补体多态性的研究成果,无论对于免疫遗传学还是人类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HLA的研究中,我国学者还发现了一种新的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在器官移植中已得了普遍的应用;胸腺细胞的发育过程是免疫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无论是对基础免疫学还是对临床免疫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中,工作有自己的特色,得到了国际免疫学界的公认;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拮抗剂、粘连分子及其受体、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研究是当前国际免疫学研究中的热点,我国的免疫学工作者紧跟国际研究的新动向,在这些分子的克隆、表达、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出色的成果;肿瘤是一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我国的免疫学工作者在肿瘤免疫学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包括LAK、TIL回输等在内的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语: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关于建国后医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情况,相信大家对于那段历史都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了。这为之后对疫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