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结合了我国很多的传统文化,形成自身的文化特点,因而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下太极拳中的文化因素,以便更好地结合太极拳进行学习。
1太极拳理论形成的基础
太极拳理论的形成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文学、技术、艺术、教育、文化生活等,在这宽广的范围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哲学。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每一时代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莫不是受到哲学的影响。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也很密切,宗教之中必须包括哲学的观点,或是附庸的或是批判的。
提起太极拳中的理论,人们往往就会想起道家。太极拳中虽然包含了道家的思想,但这并不是太极拳中唯一的文化元素。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随着传统文化一起发展形成的。
1.1天人之学对太极拳的理论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包含了世界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之名,只有哲人之名,哲学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在古代,与哲学一词相近的是“道术之学、义理之学”,能高度概括哲学内容、范围、任务的词汇,恐怕就是“天人之学”。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把“究天人之际”作为他们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而中国古代哲学的高范畴是“道”。“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学说关乎宇宙的基本问题,相当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自然论、宇宙论。人道学说是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其内容主要是道德起源与道德标准,称之为人生哲学。在古代哲学家的眼中,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往往以天道为人道之本,以人道为天道之归,两者的关系是“发本”与“要归”的关系。天道学中的许多思想在太极拳的理论中被借鉴,天道学的特点之一是,肯定天地万物的本体同时也是天地万物能动性的根源,例如张载论“本体”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气的本然内容,二是指气的永恒本性,亦运动变化的能力。古代的汉字歧义丰富,哲学方面尤为如此,像“气”、“性”“命”等,都与生命有关。
在太极拳中,这一理论有着鲜明的表现。首先,太极拳中讲究练气,而这正是天人学说中的一个重点。其次,在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中,同样有着天人之学的影响。所以太极拳中同样具有很深的天人之学的影响。
1.2阴阳学说对太极拳理论形成的影响
古人认为,宇宙是光明与黑暗的,即阴与阳两种范畴交替运动和循环,这就是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在中国学术中,早“阴”与“阳”是作为一对天象、天文和历法中的范畴,在《易传》和老子哲学中,发展成宇宙本体论的范畴。这两个范畴都不具有物质实体的涵义,而是抽象的哲学理念。阳,就是显现,是实在。阴,则是非显现,是潜在的东西。潜在的东西生化为实在的东西,实存的东西内化为潜在的东西,这是阴阳转化的实质。中国哲学中深刻的本体论观念,源于《易经》中的阴阳理念。《易经》历代的传注者均认为,阴与阳,黑暗与光明并不是两种物质。黑暗乃是光明的缺失而不是异于光明的另一物质。所以阴阳理论不是二(或多)元论,而是一元论。朱熹说,不是同时有阴阳两种不同物,而是说阴去则阳生,阳去则阴生。同一个本体,生化出两种现象,即阴和阳。这是一元论,而且是符合易经哲理的一元论。太极之名便是引用此义。王宗岳的《太极拳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太极拳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刚柔相济、动静相兼,阴阳互为转换又相连无端运动形态,表达了事物内在矛盾的对立与转化从而达到的和谐与平衡。
1.3老子思想对太极拳理论形成的影响
太极拳理论中有大幅篇章是在阐述技击双方力的运用与巧妙,其中以柔制刚、以巧胜强、以无力打有力等博弈的技巧一直为习武之人津津乐道。那么这些思想与技巧又从何而来呢?其实依然离不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古代充满了频繁、巨大、复杂的战争,因此中国的兵书几千年前就已发达成熟,而几千年后的今天仍为人们所借鉴在不同的领域中,我们在论述太极拳的克敌技法的时候,比较喜欢引用老子的思想,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而以柔克刚正是太极拳的中心思想,再如“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种思想在太极拳理论中亦有体现,如太极拳歌中说“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由上既有下,有左既有右,有前既有后。如意向上,即寓下意…”与老子的思想和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4中国传统医学对太极拳理论形成的影响
在太极拳理论中,太极拳的修炼有以实战为出发点的,也有以修身养命为目的的,这两者哪个用意更明显,在太极拳的拳谚中有陈述:“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功”。传道教张三丰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这说明太极拳不仅是技击博弈之术,更注重养生之道。中国的传统医学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仍然鲜活的存在着,这是因为中医从来就不仅仅是医病救人之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生存之道。中医和西医的根本区别是,中医观其内,以“人为本,病为标”,不治已病治未病,而西医的理论则恰恰相反。中国的医学在唐代之前和之后有很大的变化,在唐代以前所有的医家、思想家乃至哲学家都是极注重修行的,中医经常讲的经络绝对是跟修行、练功有关的。
太极拳就是通过自身的修炼,使得练习者能够变得更加的健康的一种运动。练习太极拳,能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自然而然的对人们的身体加以调整,与中国传统的医学观念是相同的。
2太极拳理论所体现的文化精神
2.1包容会通的精神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始至终贯穿着包容会通的博大胸怀,太极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亦是如此。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立场与态度。通过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与学习我们可以领会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传统文化思想在其中的交融与贯通。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在太极拳的理论中亦包含儒家、释家等不同学说的思想,如儒家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中正安舒…”是太极拳的立形之本;佛家讲明心见性,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这是太极拳修心养性,性命双修的根本。太极拳理论从萌芽初始到发展定型极为漫长的岁月中,其运动的形式也从单一的功能逐步向多样化发展,门派林立,种类繁多。虽各有所尊,但能兼容并蓄;虽百家争鸣,互相激荡,却也能互相吸收,长期并存。在太极拳的发展中,包容会通,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2.2以人为本的思想
太极拳的理论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武艺切磋、文化交流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传统文化的渗透、提炼、概括是其理论形成的依据和源泉。太极拳理论在发展中始终贯穿了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用传统的思想解释就是:在天地之间,以人为尊;在人神之间,以人为本。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部分就价值观,〈孝经〉上有一句话,叫做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就是价值。以人为本的根本要义就是在于使人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太极拳遵循内外兼修的,神形共养的锻炼方式,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境界,推崇互贫济困、精忠报国的人格典范。太极拳是将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
近代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国家都在宣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宣扬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韩国前几年把文化兴国的称之为国策,近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韩流”。古今往来,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国家就兴盛。太极拳理论是太极拳运动发展的依据和指导,太极拳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体育运动,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不仅作为体育文化活动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开展,也成为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愿太极拳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为建设和谐社会这一远大目标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