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觉得太极拳就是要柔,却忽略了太极拳中刚的部分,那么对于太极拳的刚柔关系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理解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对杨式太极拳中刚柔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理解,以便更好的结合太极拳教程进行学习。
杨式太极拳的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
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放松”的体认有以下几点
“放松”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
“放松”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意念的放松,即排除一切杂念和紧张状态,集中精力练拳;二是肢体也要放松,即排除体内僵力。
“放松”是有意识地使全身关节、肌肉、整个骨豁松开、放展,使韧带拉长,忌僵硬。通过松开、放展,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一点一定要下工夫揣摩。
“放松”是使肢体放展、引长之后的一种沉重的感觉,是劲的内在感觉,不是局部,而是全身。
“放松”犹如高温熔解生铁,亦如高温熔解拙力(僵力)。铁水经过锤炼,可以转化为钢,拙力经过训练,可以由柔转化为劲——即刚的形成。“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在开始的太极拳学习中,会要求练习者以缓慢的速度,柔软的姿势进行太极拳的练习,这是为了让练习者能够更好的去体会太极拳的内涵。不过要注意的是,想要真正的掌握太极拳,还需要进行其他的练习直至终功成。
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个去僵求柔的过程,要通过走架子来彻底化去人体长期养成的拙劲、蛮力。例如人要拿起一个重物,就得用拙力,日久就养成了鼓劲拿重物和举重的习惯。鼓劲实际上是努劲,在太极拳术语中就叫拙劲。化掉拙劲,身体放松,动作慢、缓、柔,这样才能使全身放长产生弹簧劲,才能引动体内之真气,使内气鼓荡于周身。
杨式太极拳习练时讲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塌腰,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如在站桩时,让意识通过相反方向的拉开,使身躯有放长的感觉。站桩时要顶劲虚领,松胯塌腰,使背部得以拔长。沉肩坠肘、松腕,实际上是要求从肩与肘的放长,肘与腕的放长,使整个手臂得以放长。开胯屈膝是腿部的放长。前臂、大臂、小腿和大腿是由骨骼组成的,没办法拉长,但连接它们的腕部、肘部、肩部、胯部、膝部等关节处都是筋连接的,通过有形的拳架动作套路,以一念代万念,达到心静如水,意气平和,放松的动作配合呼吸,意到气到,使身体产生拉长的感觉。随着动作姿势的规范化,引得丹田之气愈来愈足,这种拉长、发胀、发麻、发沉、如灌水银的感觉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太极混圆劲的产生。
内气充足,那么通过拳式的演练就能够引得内气遍布全身,从而形成了内劲。内劲是太极拳由柔变刚的重要步骤,只有通过意念的指导,呼吸的配合以及规范的拳架,才能使内气在身体各处鼓荡起来。
谈太极拳的刚与柔,实际上是谈太极拳的阴与阳。《太极拳论》的第一句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如把太极拳刚与柔的划分,用于技击理论和太极拳原理来总结,“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说明只有阴与阳相等,即五阴并五阳,刚与柔相济时,拳才合于太极,方可称太极拳。在此之前,实属软拳或硬拳,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是经过练刚致柔,柔极生刚,刚极又生柔,刚柔呈半,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浑然太极境界。
太极拳在拳架的一招一势,一呼一吸,一开一合的动作中,都寓示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半的自然规律。“里往外开者皆属阳,外往里收者皆属阴,故凡外击者为阳,内引者为阴。拳势内,外开者蓄而不发,内收者引而不击,而搏击之劲自然藏于引进之中。惟其如此,故愈练而愈精密细巧。刚柔互运,虚实渗透,久练纯熟,无端绪之可寻,无迹象之可指,方为得太极之真谛”。
太极拳每一势的定式,是柔到刚的终止点。从呼吸和发劲而言,此处一般都以音助外呼气,发劲;从动作形体而言,此处表现为六合状态;从速度而言,此处较快,属刚。由上势转下势的过程,是转关折叠柔运的过程。从呼吸和发劲而言,此处一般都以吸气为主,蓄劲;从动作形态而言,此处表现得较柔、较慢,是开的过程。从柔到刚、从刚复柔,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相连不断,往还无端。不只拳如此,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沿正余弦曲线呈波浪式涌动前进的。
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功夫反映在技击上,则完全是一种大将风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到“五阴五阳”的功夫时,人完全像一个皮球,只要你推得轻,它就回得轻,如果你拼命狠推,它的反击力就越大,你受的打击愈重。长期的太极拳运动,引得内气鼓荡于四肢,柔极生刚所致。太极拳似水,水极柔又极刚。水可使山岳成平地,水可使高楼大厦成泥沙。太极拳似风,春风拂面,但刚起来的暴风可以使一座城市刹那间成一堆废墟,也可使世间万物无影无踪。这就是柔中寓刚,柔极生阳之理。
杨式太极拳就像是一只卧虎,难在刚柔的准确把握上,它既不是软拳,也不是硬拳,难在刚柔相济的“中和”上。“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只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刚柔是太极拳所有的辩证关系中的一种,是太极拳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只有抓住了刚柔并济的特点,练习者才能真正的去学会太极拳,否则,太极拳的学习就永远难以进入真正太极拳的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