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是当今比较流行的一种太极拳流派,因而它的学习者也很多,所以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杨式太极拳88式的分解教学第一段的内容。喜欢杨式太极拳的人,可以结合太极拳一起学一学。
杨式8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一段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在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进进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十字手
对于太极拳的学习,招式的掌握是一部分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将太极拳的要领结合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下面我们要一起了解的是在太极拳的拳架演练中应该如何让呼吸与动作进行配合,以便大家更好的学习太极拳。
初学太极拳,是学练招法,身上还没有内劲,所以只能用拙力练习招法。对呼吸的要求,是肺式自然呼吸,不要求配合动作,防止配合不好,产生憋气和犟劲。招法练熟后,第二步是懂劲阶段,是练气阶段,也是练内劲阶段,进入了太极拳的核心阶段,此时应该考虑腹式呼吸与动作配合的问题,拳经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告诉我们,由于呼吸的鼓荡,诱发内气的鼓荡,以气运身,内气所到之处,周身才会灵活。当然呼吸与动作不一定全配合,我觉得,在蓄劲、发劲、虚实转换时应该配合。太极拳要求腹式呼吸,也只有腹式呼吸的鼓荡,才能诱发内气的鼓荡。
一、腹式呼吸可以诱发先天之气(内气)
腹式呼吸其实在人们还在母体中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只不过出生之后变成了后天的肺式呼吸。太极拳中重视练气,就是要通过练习太极拳,让人们从肺式呼吸变成腹式呼吸,从而帮助人们引导出身体里的先天内气。
二、何为“气沉丹田,气宜鼓荡”
何为气沉丹田
呼吸之气不可能进人丹田,而是通过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利用呼气引导内气沉人丹田,内气入丹田后,感到丹田处有一个很大的孔穴,内气充盈,有胸虚腹实的沉重感觉,将有助于周身的轻灵和下盘稳固。
何为气宜鼓荡
所谓鼓荡,就是吸气时,内气由丹田过尾闾,沿督脉上行,气贴脊背为鼓;呼气时,内气沿任脉下落,气沉丹田为荡,荡就是荡漾。内气由丹田向四肢百骸,乃至神经末梢荡去,无微不到,运往周身。拳论曰:“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就是说,内气运身后,处处灵活顺遂,随心所欲。无论是发劲,还是化劲,都应该配合呼吸。试想明星的唱歌、唱戏的发声以及动物的吼叫,无不是丹田气的鼓荡所引起的。
三、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太极拳中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是自然流畅的,不是僵硬死板。不过在实际的练习中,总有人会死板的进行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将每个动作的呼吸状态固定下来,这种练法反而会影响太极拳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太极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应该依据太极拳的要领以及练习时的实际情况,自然进行。
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拳论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要想气宜鼓荡,先要神宜内敛,把心放到肚子里,神不外散,在自身体内练太极。如果常存有打人防人的心理,生理上易生拙力,顾此失彼,挂一漏万,这是太极拳所不希望的。拳经曰:“用意不用力”。心里有了打人的念想,肢体有了力,就很难松净,神不内敛,气就不能收敛人骨,也不会在体内鼓荡,“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便成为一句空话。拳论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人骨”,告诉我们,心要内敛,才能行内气,肢体松沉,内气才能收敛入骨。神若外驰,易生拙力,推手时不易舍己从人。拙力是内气的克星,也是内劲的克星,太极功夫在体内,在松、静、极柔软中。
五、丹田是练精化气的地方
丹田不是一个穴位,而是指脐下的一个部位,后面是先天之本的两肾,素称人体性命之祖,是储存内气的地方。人的生命中有三宝,即:精、气、神。丹田气是由精产生的,精生气,气生神,精是本源,气是动力,道家把它看做练精化气的地方。太极拳以腰为主宰,也可以认为太极拳是练腰的。肾在腰的两侧,练腰就是练肾固精,经过呼吸的鼓荡,引发内气的鼓荡,从而练精化气,壮大充实了内气;补充了精气、灵气、元神、元气。这里是健康长命之所,也是技击劲力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