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主要几个流派,都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由一代代人慢慢发展完善起来的,而武式太极拳也正是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下武式太极拳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的通过太极拳进行太极拳的学习。
1.重视太极拳理论的研究
武式太极拳从它的创始人开始就比较重视对于太极拳理论的研究,而它的练习者也多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将自己练习的经验与思考,变成具体的拳理拳论,从而大大的充实了太极拳的理论。
武式太极拳的理论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即与实践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武式太极拳拳理的提出者,往往是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理论,从而提炼出来,并将它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具有独自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武派太极拳历经1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手段,有个人练习的拳势、刀、剑、杆、棍,也有双人对练的推手、粘杆、对刀等。武派太极拳练习套路组织合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繁简适当,突出特点”。拳势术法分明,重在实用,不尚花法,外形简朴,内蕴丰厚,紧凑缜密。
在教学上首重身法,武禹襄订有《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臀。四传郝月如又总结前人心法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间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一处不合,全身皆乖,习武派太极拳者有的拳势可能不同,身法却不得错谬。
走架要求
(1)中正
武派太极拳以阴阳为体、中庸为纲、虚实为用,要求拳势中正。《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0”天下万物皆相反而又相济,不可偏执一端。故拳势要求工整大气,严谨规矩,六合对称,阴阳互托,平衡对称,涌泉根深,尾间正中,神贯于顶,双臂如翅,护中用中,前伸不越足尖,后曲肘不贴肋,左右相系,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拳势运作动度适中,不可过,过则僵硬,失之粗野,也不可不及,不及则软弱,失之漂浮,要不瘟不火,无过不及。静时聚敛则内气凝重,动时虚灵则外形飘逸,内外合一,渐臻佳境。
(2)安舒
“安”则气度从容,动无虚妄;“舒”则运作舒展,呼吸平和,稳静沉着。能安舒则举止大方,动作儒雅,气魄雄浑,招势到位。势势贯以“起、承、开、合”,既可避免拳势浮滑潦草,又可放开筋骨关节,气血畅通,劲力顺达,“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但舒展蕴寓紧凑,紧凑不忘舒展。手不离中、肘不离肋,手不妄动、足不虚行,运作简洁,干净利落。而非一味追求舒展,也非一味追求紧凑,二者相辅相成,才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
(3)柔顺
欲求肢体柔顺,得从松缓入手。躯体松柔,才可与意识一致,“心为令、气为旗”,内固精神,外求安逸,内外相合,做到“意气君来骨肉臣”。走架徐缓,姿势才易正确,运作到位,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足合,足与腰胯合,“六合归一”。躯体松净,动作徐缓,柔顺就在其中了。
(4)圆和
在“立身中正,八面支撑”的前提下,拳势运作力求圆和,以两足为轴构成立体的螺旋运动,宛如天体运行,有“公转”也有“自转”,招势清楚而不含糊,更忌直入直出、僵如木偶。拳势无缺陷,身法不凹凸,运作无断续,劲力始可“八面转换”,无论何方来力都可运用圆(螺旋劲)的流动滑移使来力改变方向和着力点而引进落空,又可运用旋转弹回之力将对方发出。为了掌握蓄发开合之功力,则须“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一身五弓咸备。
(5)明拳理、知用法
拳理是练拳指南,只有明拳理,练拳才有准绳,只有弄清每一势的法和术才能越练越精。武派前辈教拳多要求学生对每一拳势知其名称、熟其法度、明其用法、哓其变化。明规矩,守规矩,进而脱规矩、合规矩,神、意、气、体合一。
武派太极拳的形成过程,也是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等人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武派太极拳在拳势、拳法、拳理诸方面达到了高度一致,拳风质朴爽朗,外则柔和渊懿,内则坚劲雄韧,含阳刚于阴柔之中,寓雄奇于淡远之内,形成了“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别具神韵。
3.重视文化和品德教育
武式太极拳不仅仅重视对于学生的拳架拳法的教学,更加重视的是对于学生的文化与品德的教导。武式太极拳的习练者往往具有比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在练习太极拳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精神水准。
三、武派太极拳的影响
武派太极拳是早形成的文人化的太极拳。所谓文人化,首先是武式太极拳的创造者们都出身于书香门第,以科考为主,历代传人也以知识分子居多。他们对太极拳纯属兴趣爱好,其钻研是以研究学术为目的,非为谋名牟利,故具有精益求精之心,而不为世俗利益和程式所累,在承传中淡化了家族和师徒关系,重心传不重形式,课徒以利拳术之发展,表现出在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之下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文人化表现在对太极拳理论的探讨上。武式太极拳的创造者依据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习拳实践,各自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拳论,后世习太极拳者大多奉为理论经典。
再次,文人气质也影响了武派太极拳的演练和发展,诗词的起承转合、中医的经络气血、兵书的奇正虚实、书画的宽密滞急都融入拳理拳法之中,从而丰富了武派太极的文化底蕴。古典文化的融入,也有助于个人的品德修养的提升。
这些思想对后世学习太极拳的人士深有影响,使太极拳从技艺型走向学术和技艺型,出现了许多融太极拳技艺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太极拳家,为拓展太极拳研究领域,提高太极拳文化品位,使之迅速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条件。